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压力转化成学习动力,关键是有让学生产生动力的载体。这个载体来源于老师和家长,他们的肯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剂药。作为老师,要学会对你的孩子用4个A,acceptance——接纳、appreciation——赞赏、affection——关爱、accountability——责任。本文围绕4个A展开叙述,阐明具有积极正面的全新师生关系,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acceptance——接纳,学会接纳,这是和孩子们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
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学生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接纳的核心是理解,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将心比心”。经常听到老师们说学生很难沟通,很难教育,其实那是因为缺少基本的接纳。当我们一再强调要“把全身心的爱献给孩子”、“以人为本”等作为教育宗旨的时候,可曾想过,孩子们心中所感受到的爱就是老师能给自己最大的理解。理解带给人爱的感觉,往往比血缘关系带给人爱的感觉更大、更强烈。当你要改变孩子的情绪、观点和状态时,你必须要先理解和接纳他,假如你忽略了这个步骤,孩子们不会产生对你的基本信任,更不可能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案例分析:学生没有考好,作为老师,面对这一常见情况应该如何回应呢?
教师甲:你真笨,我看你是无可救药了。太让我失望!
教师乙:你能不能自己好好分析一下没有考好的原因呢?
教师丙:没考好没关系,咱们下次考好就行!
教师丁:我知道你考的不好很灰心,你下次肯定特别想考出好成绩,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老师和你一起努力,一起加油,相信下一次咱们一定能考好!
仔细分析,这四种回应会产生四种不同的效应,教师甲的回应根本就没有接纳的意识,甚至对学生产生了反感情绪,将没考好的原因单一的归结为学生的笨,无疑给学生种下了负面的种子,这样一来,学生会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便可想而知了;教师乙的回应虽不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却让孩子觉得和老师的距离感很强,“老师只会‘功利’的让我分析原因,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我付出了多少努力”,这种想法的产生本身就是对老师信任感的缺失;教师丙的回应不是接纳,而是赞同,两者是不等价的。单纯的安慰和纵容会让孩子觉得没考好无所谓,进而不思进取。教师丁的回应,语气中充满了接纳,既没有对孩子这次没考好多加责备,也表示愿意和孩子一起共同努力并肩作战,这本身就在心理上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莫大勇气。再加上“你下次肯定特别想考好”这句话又给了孩子巧妙的激励和推动,孩子学习的兴趣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由此可见,接纳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有着多么神奇的力量,这是孩子能敞开心扉、卸下包袱进行探索求知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二、appreciation——赞赏,学会赞赏,学会肯定,学会给予孩子最美的语言,这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最亮丽的风景线。
如果说接纳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第一步,那么赞赏便是为接纳添砖加瓦,成为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最强驱动力。接纳孩子是建立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而赞赏则添加了孩子的自信,让他们觉得:“嘿,原来我通过努力可以这么重要,这么优秀!”
在《赞赏加教育等于教育的平方》一文中提到,“儿童教育离不开成人对他们的赞赏。因为儿童最能敏锐的感觉到成人对于他们的态度,成人的态度是儿童认识自身言行的价值判断,赞赏则是激发儿童内心张力的不可或缺的外部驱动,赞赏可以使孩子增加自信,有自信才会用于创造”。这些美丽的语言可以调动起孩子强烈的积极情绪,可以让他们在成就感中不断的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这种教育在很多孩子身上都非常奏效,尤其是对那些比较内向,甚至具有自卑感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进行心灵接触。”教师的爱是转化学生的基础和前提,赞赏是你对一个学生爱的方式和表现。赏识教育的开创者周弘老师曾用“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的全新教育理念成功的将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留美博士,并用这种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周婷婷”,被新闻媒体戏称为“周婷婷现象”。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理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驱动内在潜力的过程。正如赏识教育的本质中提到: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就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现并表扬,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相信只要这种心态提前一天觉醒,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更进一步提高。
三、affection——关爱,学会关爱,让关心和爱护成为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一剂良药。
孩子们其实从来不会嫌关爱太多的。他们需要每天从老师和家长那里听到和感受到大量的关爱。在身体上,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拍拍肩或者抚抚背。在言语上,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们是多么的爱他们。他们绝对不会感觉腻烦,每个人都需要得到来自外界的肯定和爱,这是他们用全身心的热情去拥抱每一天所拥有的勇气和力量,这也是激发他们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往往成为被忽略关爱的对象。有些老师也认为,中学生开始表现出不需要太多的关爱。可是据我对班级孩子的观察,实际上,这些孩子反而比小时候更需要关爱。青春期的到来,学习压力的增大,独立意识的渐渐觉醒相反让他们更期待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爱,他们开始尝试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和积极的自信心,这促使着他们有更坚定的信念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会渐渐感觉到学习已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这其中饱含着太多人的守护和关爱。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份研究报告上的数据表明,随着孩子的成长,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言语和身体上给予孩子的关爱明显减少。这无疑会使孩子陷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孤独感会渐渐占据孩子的内心,他们会在家人和老师之外寻找安全感,甚至有一段时间他们会觉得朋友带给自己的安全感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家人。有些情况下,例如交友不当,这些“错觉”就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们持续的学习兴趣甚至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给孩子关爱,这是保持孩子学习兴趣的良药,既是及时也是必需。
四、accountability——责任,学会让孩子建立基本的学习责任感,这是培养孩子保持学习兴趣的道德保障。
要想让孩子建立学习的责任感,最关键的是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也是必须自己完成的一件事情。研究分析表明,孩子学习责任感的缺失是导致孩子学习兴趣下降的直接原因。老师教育中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唤醒孩子的责任意识。老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有所作为的人,首先就应该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懂得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的最好表现。责任感一旦成为孩子的一种行为习惯甚至成为生命中的自觉行为,它就有可能成为孩子潜在的学习动力系统,使孩子时刻注意到自己的行为举止,并能拥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自我平衡和自我调控能力,继而拥有强烈的“自立、自尊、自信、自强”意识。这种意识一旦生根发芽,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就会有强大的爆发力,他们会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应该肩负的责任——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一份责任。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会驱使他们不断地努力学习。
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4个A,acceptance——接纳、appreciation——赞赏、affection——关爱、accountability——责任,一个都不能少。接纳是基础,赞赏是驱动,关爱是良药,责任是保障。只要我们坚持围绕这四点展开,相信孩子的学习兴趣便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