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信息详情 首页>
信息详情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学习素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方案
[发布时间2018年4月3日]

昆山高新区汉浦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其首倡者为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和奇克森米海(Csikzentmihlyi)。1998年塞里格曼在美国心理学会大会上的发言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主张人应该更多关注自身的积极因素,并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实现美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三个方面。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要是研究个体幸福、快乐等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在个体层面上的研究,这方面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乐观、爱、宽容和智慧等,而积极的人格特质的最佳培养方法被认为就是增加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包括家庭、学校等,一个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积极的情绪体验的增加和积极的人格特质的形成。

学习素养:学习素养是指学习者在参加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品质与倾向。学习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对学习这一行为的态度和价值认同,也就是学习者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并认同学习活动的价值和作用。二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策略、方法和能力。三是学习者运用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不同情境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学习素养培养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培养: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积极心理学国内外研究述评

1997年,塞里格曼在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思想,次年他在美国心理学会大会上的发言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而斯奈德(Snyder)和洛佩斯(Lopez)主编的《积极心理学手册》于2002年的正式出版,则正式宣告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的独立。积极心理学诞生之后,引起了美国心理学界的广泛兴趣。2001年3月的《美国心理学家》杂志推出了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专栏。美国心理学家们还在中小学展开实验,教授幸福课,收到了很好的反馈。世界各国的学者也纷纷加入介绍和研究的行列,许多积极心理学的专著随之推出,如塞里格曼的幸福五部曲:《持续的幸福》、《真实的幸福》、《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教出乐观的孩子》;斯奈德的《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等,积极心理学已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而宾夕法尼亚复原力项目、斯特拉斯港积极心理学课程项目等实验研究,则在教育领域掀起了积极教育运动,提出教育应该从原来过分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转向关注学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在国内也在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特别是2010年8月,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掀起了积极心理学在国内传播的一个小高潮。国内也涌现了一些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比如彭凯平教授的《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赵昱鲲的《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以及韦志中的《幸福干预:一生受用的26堂幸福课》等。但是,在国内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做的更多的是介绍和研究其理论意义,很少见其被应用于实践,尤其应用于教育界,更不用说大规模的推广了。

(二)学习素养国内外研究述评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提出了它的评价理念——“Literacy”(学习素养),并对学生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进行了测试。PISA测试中的学习素养不仅仅包含一般意义上的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更广泛包含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并认为素养的获得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加拿大统计局于2005年发表《国际成人素养调查:评估的新框架》,从沟通能力、数理素养、内省、人际以及技术应用五个维度描述了学习素养框架。各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对学习素养的研究呈现从理论探讨到面向实践的转变,从概念和内涵界定到构成维度和要素的探讨,最终都趋向于为公民学习素养的提升提供策略和方法指导。

而国内对学习素养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些经验。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在以“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校课程构建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并认为学习素养应分为四个基本要素,即:学习意识、学习技能、学习方法、学习品质。其在学习素养方面的实践成果对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三)研究的价值

从总体上看,无论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还是学习素养培养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方面,实践研究相对较少,而应用积极心理学来培养初中生学习素养的案例至今没有发现。

三、研究目标

1.探索如何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培养初中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2.探索如何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挖掘初中生的潜力,促使初中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策略、方法和能力,让初中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探索如何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使初中生能够运用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不同情境的现实问题,促进终身学习的推广。

四、研究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内容

1.我校学习素养培养的现状、问题、原因分析

研究要点: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这一系列方法,让课题组人员对我校学习素养培养的现状以及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并针对性的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2.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学习素养培养中应用的价值研究

研究要点: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学习素养培养中发挥哪些促进作用,发挥这些促进作用的条件,以及限制这些促进作用发挥的因素。

3.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学习素养培养中应用的策略研究

研究要点:如何通过积极心理学应用,解决诸如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等初中生学习素养培养中的具体问题。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提出优化初中生学习素养培养的教育建议。

4.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学习素养培养中应用的评价研究

研究要点: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来评价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学习素养培养中应用是否起到促进作用,是否合理,如何依据评价结果来调整教育行为等。

(二)研究重点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学习素养培养中应用的价值研究;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学习素养培养中应用的策略研究;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学习素养培养中应用的评价研究。

五、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将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积极心理学和学生学习素养培养相关文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我校学生学习素养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得出我校学习素养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然后探索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学习素养培养中所能实现的价值,并在相关案例的基础上,提出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学习素养培养中应用的策略和具体实施途径,探索出一套检测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学生素养培养中应用效果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丰富和完善。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是指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我们通过购买相关书籍、到中国知网查阅等途径,搜集关于积极心理学和学习素养培养的文献,然后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总结,得出积极心理学和学习素养的研究现状,为研究本课题提供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

是指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对我校学习素养培养的现状以及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并针对性的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3)实验法

是指是依据一定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我们在实际的初中生学习素养培养过程中,选择一定的时间,将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学习素养培养中进行应用,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构建积极的学校和家庭学习环境,并在实验前后对实验班级学生进行测试,从而验证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学习素养培养中的应用的作用。

(4)案例研究法

是指运用观察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和数据,并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技术对一个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得出带有普遍性结论的经验式的研究方法。我们将在相关案例的基础上,提出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学习素养培养中应用的策略和具体实施途径,探索出一套检测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学生素养培养中应用效果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丰富和完善。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矫治功能的状况,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有利于学生学习动力的产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初中生的创造性,使初中生在面对困难时的拥有更高的坚持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去获取知识和技能,并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终身学习的推广。

(3)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学习素养培养中的应用不应局限于初中各学科教学中,还应该着眼于积极的学校和家庭学习环境的构建,通过教学和教学环境的综合作用,更好的培养初中生的学习素养。

(4)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生学习素养培养中的应用,不应局限于学生方面,还需要增加教师的积极体验,培养教师的积极品质,并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创新之处

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在优化各学科教学、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同时,构建有效能的学校和家庭环境,以促进初中生学习素养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终身学习的推广,可能带来一定的启发。

七、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2016年5月至2020年12月,为期五年。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6年5月~2016年12月)

(1)成立课题组,举行课题论证会,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与任务。

(2)收集课题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并对我校学习素养培养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实验方案。

(3)通过讲座、自学等形式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4)完成课题申报;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子课题的设计。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19年12月)

(1)定期开展课题研究课和展示活动,立足本校实践,进行研究。

(2)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进行回顾总结,及时调整研究思路和方案,强化目标落实。

(3)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校指导,为课题组丰富积极心理学和初中生学习素养培养的相关知识。

(4)做好研究过程中产生的论文、案例等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完善总结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

(1)对课题进行分析、反思,召开课题组总结大会,整理、汇编各类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2)课题成果提交鉴定、验收、结题。

八、课题研究的管理

⑴本实验研究方案由课题组规划。实验方案的实施由校行政领导统一负责。

课题组组长:

沈立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主持过苏州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撰写的多篇论文或在各级各类教育杂志发表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课题组副组长:

俞晟昱,教务副主任兼教科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昆山市教学能手、星级教师,参加过江苏省十二五课题的研究,撰写的多篇论文或在各级各类教育杂志发表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具有较高的教科研能力。

核心组成员:

课题组核心成员由书记、教导主任、德育主任、教技主任和学校教学骨干组成。他们都曾经参与过课题研究,是昆山市学术(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或者教坛新秀,教学水平高、具有较强科研能力、丰富理论知识,并能够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积极探索。课题组成员科研成果丰富,均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发表,部分老师还参与过教育、教学类书籍的编写工作,为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朱建国:书记,中学高级教师,昆山市学科带头人,撰写的多篇论文或在各级各类教育杂志发表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2. 李中霞:校办、人事主任,昆山市学术带头人、星级教师,撰写的多篇论文或在各级各类教育杂志发表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3. 刘晓君:教导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昆山市学科带头人,参加过苏州市十二五课题的研究,撰写的多篇论文或在各级各类教育杂志发表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4. 周洪涌:德育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撰写的多篇论文或在各级各类教育杂志发表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5. 陈学明:教技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参加过苏州市十二五课题的研究,撰写的多篇论文或在各级各类教育杂志发表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6. 陆雄斌:总务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参加过江苏省十二五课题的研究。

7. 顾红芳:德育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重视教育科研活动,注重经验总结,多篇论文交流和发表。

8. 许美玲:团委书记兼德育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昆山市教学能手,“十二五”期间,撰写的多篇论文或在各级各类教育杂志发表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9. 赵琰:安保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参加过江苏省十二五课题的研究,具有较高的教科研能力。

10. 严明:教务助理兼招生联络员,中学一级教师,参加过江苏省十二五课题的研究,具有较高的教科研能力。

九、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1)研究资料的获得

学校图书馆征订了各类教育教学资料,这为课题研究资料的获取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课题组核心成员均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学校建有校园网,随时网上查询,这又使得资料的获取有了一个可靠的保障。

(2)研究经费的筹措

学校自筹该课题研究专项资金。学校在课题开展的几年中,保证所需的各项经费,包括专家咨询费、资料、印刷费、上网费、研究人员劳务费、研讨会议费等;提供所需的各种设备。

(3)研究时间的保障

学校为教师开展本课题研究充分提供时间、政策及其它条件的保证。课题研究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并与日常教研活动相结合。

二〇一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