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浦怡文
初中美术课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所以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2.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3.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4.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5.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6. 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 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最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要更努力的做好以上几点,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爱上美术课,让美术课上的有意义。
教学反思
潘丽岑
不知不觉已经进入金秋九月,这是我带的第一届初三,可谓是压力与动力同在。初三的学生,虽说学习态度上较初一初二比已经进步不少,但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还是需要不断改进。
在分析了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后,我把提优工作提上了日程。以前的我更会关注后进生,通过课堂提问、课后辅导的方式不断督促他们的学习,不过这导致了对优等生的忽略,我一向对他们是比较放心的。但是这学期,我会更关注对他们的提优工作,督促他们做些课外练习尤其是阅读理解和作文的操练,目前稍有成效,我也期待着他们更大的进步。差生转化工作也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大量的耐心,平时要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并多背诵课文,促进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并且通过反复地重复所学知识,使得大部分学生能对本学期的内容很熟练地运用。
进入初三,学生显得更忙碌了,下课不再有那么多时间背诵和默写,这就对我的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要想尽方法为学生提供便利的记忆方法,让背英语不再那么枯燥乏味,同时也要让学生不断对英语课保持着兴趣。
英语的教学任务严峻也充满着挑战,我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考试中有出色的发挥。
对于美术课的教学反思
徐辰娅
从学生学习方法上看,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已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人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及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也改变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感知美术、体验美术、表现美术,同时能够大胆地探究问题、发现问题。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美术的感知特点、美术标准不确定性特点,给了学生极大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从教师教学方法上看。教师已改变传统的、枯燥单一的专业化的技能训练,大胆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提供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课程的整合与延伸,积极引导学生感知、体验、表现美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努力缩短美术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着眼于学生的艺术发展,融合众多艺术风格于一体。从教师角色上看。教师已一改传统的“唯师是从”、“师道尊严”的状况,构建了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组织者”。智慧不是靠灌输获得的,成功是建立在有准备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培训,使自己有了不少的收获:
师德水准得到提高,在培训过程中,我从教授专家的身上不光学到了教学、研究的本领,而且使我深切领悟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无止境”的真谛。写在纸上的是思想的足迹,化作动力的是思想的延伸,我们得到的是人格的提升、生命的升华。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此次网络学习班的全体学员几乎都来自小学美术教学第一线。通过网络评论交流,我们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客观规律、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这些老师深刻独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旁征博引的讲解,使我对以后的教学有了更充分的理论依据,对如何作一个合格的教师充满了自信心。教育教学理论更为系统,平时忙于教学,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读书学习,这次带着任务来学习,记了厚厚的笔记,我们对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有一种“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感觉。近一个月的学习,我对一些教育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更加明晰;对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对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更加明确;对投身教育改革的激情更加充沛。教师网络培训给我补了元气、添了灵气、去了骄气,焕发出无限生机。
上了8遍的内容,真的是一模一样的吗?
刘晓芬
接到课表时原以为同样的内容讲8遍会把自己讲吐,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现实在我第一堂新课上到第3遍时就“啪啪”打了我的脸。
第一节课题目是“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在备课时我是基本按照去年的思路来的。导入新课时,PPT上出现的是一张生活中大货车运输的图片,而我的导入方式:告诉学生人体内运输是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的,进而提出一系列问题——血液为什么能在身体里流动?它的动力是什么?血液在人体哪些部位流动?图片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导入的效果也并不是太理想。这样的情况持续到我上第3个班级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图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片上有路、有车,而我们的血液循环系统有血管、血液。进一步思考:车行驶的动力来自石油,而血液流动的动力,学生能非常迅速地反映出是心脏。图片上的信息能够与血液循环系统一一对应:道路——血管,货车——血液,石油——心脏,生活中运输的必备条件与身体内的运输完美重合。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在第4个班级上课时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上了半个月的课,类似这样的“灵光一现”已经出现过多次,每一次的出现都使我欣喜若狂。上了8遍的课,总是会因为自己的状态、学生的情况等各种因素而有所区别。所以这8遍不应该是复读机般的重复,而应该伴随着因地制宜式的随机应变。每当这时候,灵感便会迸发。愿我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捕捉到每一个“灵光一闪”的瞬间,不管好的坏的,尝试过才能有所提高。
教学反思
陆凤娇
我作为一名工作不久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就应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与提炼,多写教学随笔,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多听本学科和其他学科教师的课,做到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不段进行学习,进行反思。以下两方面的体会较深。
一。学习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
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就应明确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构成健康的音乐审美潜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用心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坚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仅做到此刻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因此在音乐课起始课上,我就从下列几个方应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一,透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二、明确告诉学生透过初中阶段有关音乐知识的学习,初三毕业后,个别音乐基础好些的学生可报考我校艺术特长班,为将来深造打基础,为了强调这个要求,把我校优秀高三学生作代表,给她们表演、做示范,学生反响强烈;三、透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四、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潜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
二。采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本校学生音乐基础较弱、有音乐特长班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想方设法,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必须时光观看光碟,对各单元资料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到达开拓视野、提高审美潜力的目的。
2、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潜力。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资料。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潜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用心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4、课内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潜力,多参与省市艺术节等活动,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今后还须努力。
音乐学科知识所涉及的范围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各种潜力,让学生自主探索音乐知识,鼓励音乐创作。在师生的互探中,学生有意识地将潜力付诸于实践,真正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指导者,各种潜力和用心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过程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学”的主体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学生理解而教。
要做到在整个教学思路以审美为核心,加强了综合性,始终以学生学习音乐为主干线,降低难度更注重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培养,增加了给学生实践创编的机会,让学生多动多听,真正感受音乐所带来的乐趣,获得了更自由的创编空间。尤其是图形谱的设计对学生掌握音高有很大的帮忙。
在迅速发展的社会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是多样化,获得知识信息的含义是多重性的。早在1972年世界教科文组织就明确教师的职责:引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我所需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渠道的方法。而教学反思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反思是促进教师发展的过程,是促进教学不断进步的过程。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沈洁
本节主要讲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与机械效率的内容。初学“机械效率”,学生对这些概念陌生,很容易把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弄混淆。所以我设计了例题引入:某人利用机械一个动滑轮把重100N的沙子提到6m高的楼上,口袋重5N,动滑轮重10N,问在人拉绳子过程中,分别对哪些物体做功,做功多少?学生计算后回答对沙子做功600J,对口袋做功30J,对动滑轮做功60J。我又问哪些是目标要做的功,哪些是不需要又不得不做的功,人施加拉力做的功又是多少?从而引出概念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当同学们得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后,提问同学机械性能的优劣怎样来表达。此时可以类比答题正确率,来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然后将机械效率在典型机械滑轮组模型中做展开。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实验,完成表格。实验之前做好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表格数据,能够分析出手对绳子做的功既是总功,动滑轮对物体做的功既是有用功,进一步计算得出机械效率。通过对比钩码重力的改变,学生也可以得出钩码重力越大,机械效率更高的结论。通过选择大小动滑轮,改变动滑轮重力,也可以分析出动滑轮重力越小,机械效率越高的结论。在实验数据作为有力证据的前提下,引导同学梳理滑轮组中机械效率的拓展公式。最后通过例题巩固知识点,让我惊喜的是,绝大多数同学很快都做出来了。
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夏宇薇
今年初一的思品进行了一次教材的改编,针对新学期新教材新学情,开学半个月来我主要有一下几点反思和思考。
反思之一: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家李希贵说“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应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应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也是让李希贵至今感到震撼的话。
那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里给孩子什么样的内容,要塑造怎么样的一个群体?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将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从表面上只是更名,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见教育部的良苦用心。
首先,呼应了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众所周知,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就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其次,我们必须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既有孩子通过教育成为社会精英,国之栋梁,也有很多孩子极有可能成为社会普通一员,那么我们教材的编排是否都有兼顾?新改编的教材注意了这一点。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教育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显而易见,义务教育教材把“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反思之二:谁是课堂的主人
众所周之,课堂教学依然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反思之三:什么样的评价更重要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一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但反观当前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评价,我们发现,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首先是对学生的评价。现代教学评价强调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而越来越多的人也赞成这一观点,我们本应提供给学生经过甄别的、有用的、强大信息,但事实是我们从未考虑过,只是考分高低的甄别。
其次是对教师的评价。大多数学校都要求教师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显然,这种评价要求,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注重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因此,很多东西我们都应该反思,有些东西甚至需要根本性的反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与时俱进,才能推动教育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挖掘新教材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教学反思
周佳妮
由于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英语一直让很多学生叫苦连连,学习的兴趣也在日复一日的背诵和默写中消耗殆尽。那么,如何挖掘新素材以迎合当下的零零后“小鲜肉”们的需求?鲜活的素材都应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越贴近学生生活,越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例如,有一次我听二中郑婧颖老师的一堂课,是7B unit4 Finding your way Integrated skills 那一课,给我的印象非常深。那一课主要教授学生一些方向和指示用语,比如左转、右转、在第几个路口左转,类似的。然后郑老师在练习过程中就引入了当下比较流行的“running man”, 邓超那一行人。她把它设计成一个闯关环节,叫做catch the man. 让学生用已学的词句,来抓住那几名成员,抓到后,就说一句:邓超is out. 然后学生就特别起劲,因为这是当下学生比较喜爱的一档综艺节目,非常贴近他们的生活,所以那节课课堂气氛就特别好,师生互动也很热烈。但如果换成我们,用一些比较“老土”的素材,比如说,小明啊小红啊,从家到学校 要怎么走。虽然同样是操练这些内容,但是实施的效果就不会像郑老师的那么好。这就是新鲜的素材带来的不一样的课堂效果。所以说老师老师,虽然这个“老”字是对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的尊称,但我认为,教育是不能老的,应当紧跟时代的,所以平时我们要注重了解一些新鲜资讯,例如新闻、娱乐节目、电影等,都可以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中来。但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和那群小孩子们有代沟了,也经常被学生嘲讽“老师你老了”“老师你out”了,我就有股莫名的忧伤,所以为了让自己更年轻、更贴近学生一点呢,我就尽量走近学生,比如他们吃饭的时候我会跟他们在一起聊天,问他们一些问题,比如:你们都喜欢看什么节目,听哪些歌手的歌曲,平时都做些什么,他们听了就特别高兴,七嘴八舌地跟我分享。这样呢,我就有了更多的素材来源,上课也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再举一个我自己教学中的例子,是一节“将来时”的语法课。因为语法课嘛,学生都比较反感,觉得比较无聊。如果单纯的给学生语法公式,让他们死记硬背然后做练习,学生就会觉得一节课过得特别痛苦。所以当时我导入的时候呢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班里有个叫will的小男孩,比较懒惰,作业经常拖欠,所以我就用了他的名字。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叫will的人,他是一个出租车司机,但是他非常的懒惰。每天别人都抱怨他的车脏,他却不以为然地说:Tomorrow, I will wash my car. 等到了第二天,他又说:Tomorrow I will wash my car. 如此明日复明日呢,Mr. Will 的车始终没有擦干净,借这个小故事也引导学生今日事今日毕。我看到班上那个小胖子will就比较不好意思,我就安慰他说:我们班的will要比这个Mr will 更加有毅力和决心,因为你的名字本身就是决心的意思。然后班里学生就觉得比较有意思,整堂课的导入和过度呢就比较自然生动,学生对于将来时的掌握就有了更好的效果。因此,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会让你的整节课变得有生命力,一旦学生有了兴趣和热情,他们的接受能力就会更加好,记忆也更加牢固。当他们以后记忆模糊的时候再回忆那节课上老师讲的内容,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你鲜活的素材,而不是那些枯燥的语法知识点了。
课件,对当下新鲜时事的关注和新鲜素材的挖掘,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举两得。
教学反思
牛牛
工作的第二年,我担任两个班级英语老师,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在积极参加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备课。通过前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发现知识更新很快,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自我加压,才能将知识更流畅地、轻松地、完整地讲授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学好英语。本人能认真地参加本学科的继续教育培训,积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并认真、主动地向其它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以便在工作中能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教育是创造未来的事业,它决定了一个有使命感的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必然缺乏竞争精神,所以教师必须要“活到老,学到老”。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我要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快发展、争创一流!”为目标,踏实工作,服务于教,努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学反思
彭思源
一、教学叙述
体育教师是体育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是我将对我为期一个月的初中体育教师工作进行反思。
本学期,我承担了初一新生的体育教学任务。因此,广播体操的教学就成了这学期的首要教学内容,广播体操无论从教来讲还是从学来说都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所以,圆满完成广播体操教学的前提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课的教学,我发现在管理学生方面不能达到完美的要求。广播体操的教学内容基本完成,教学效果比较理想,但是在难度较大的教学教程中,总是有个别的学生调皮捣蛋,在处理问题学生的时候,我基本都采用了微笑处理,效果不是理想。这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应该在熟悉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用区别对待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二、改进提高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数学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3、加强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要个人学好体育,还要学会关心和帮助同学,一起进步。
4、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注意力。
教学反思
徐梦婷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语文教学实践之后,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定的思考和收获。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下面我就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谈谈自己的反思:
首先,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
其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
再次,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
此外,还需要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反思
陈雨佳
本学期,我投入了初三年级的教学工作,这是我工作的第二个学年,也是我的第一届毕业班。开学以来,随着物理课程难度的加深,计算量提高,物理不再是简单的背概念了,而是要通过逻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在第一章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简单机械和功,我能够明显感觉到,我班的学生计算能力比较差,做题习惯还有待提高,往往回家作业上卷面一干二净,毫无做题痕迹。一方面,学生是否独立完成作业我无从所得,另一方面,学生订正起来难以找到自己的错误所在。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督促学生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和作业质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可以适当进行提高培优联系。我自己也将多听听师父的示范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多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将课堂的注意点逐渐转移到学生的反馈上。
教学反思
吴彧
踏入工作岗位也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随着工作经验的累积,我越来越意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越是完美的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越是容易出现问题。学生是一个能动、变化的“因素”,经验不丰富的教师往往在学生的把控上会出现问题,而我正是这样。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基础也参差不齐,我并未充分考虑好这一因素。因此,我课后不断反思自己,慢慢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我认为学生要想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学会阅读、多阅读。
课内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教会他们如何去阅读。学习课内的文章先要养成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在预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且找出自己看不懂的地方,以便教师讲课的时候仔细听。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找出重点和难点,在授课的时候有侧重点,这样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听重点和难点的地方,使得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其次,学生要敢于提问题,对自己听不懂和不理解的地方要大胆的和教师进行沟通,不能因为胆怯而不懂装懂。其实教师是喜欢爱提问题的学生的,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间的感情。再次,学生还要勤于动笔,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要适合自己的学习,让自己充分投入到语文课学习当中去。只有自主的去学习,学生才会对语文这个学科有兴趣。
课外阅读也同样重要。考虑到学生回家后的学习自觉性,每周两个早自习,我抽出半个小时时间让他们阅读,每一周写一篇读书笔记。喜欢阅读的学生,他们能够主动做好摘抄,并与老师交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我相信学生慢慢积累,学会思考,定能学好语文。我也将上下而求索,不断进步。
教学反思
陈曦
“教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教育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机制。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形象,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为对象, 主动反思, 深入探究, 推进自身专业发展。
一.教师的反思本质及意义
什么是反思? 简单地说, 反思就是对思维的思维。对思维前提进行审视, 对思维的各个环节进行批判, 对认识所得结果的再思考、反思实践的过程。只有在“反思- 更新-发展- 再反思- 再更新- 再发展”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 教师才能不断地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符合作为研究型教师、教育家式的教师的角色定位。
二.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
1 信念系统
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是一个信念系统, 对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支配作用极其明显。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持有各种各样的信念和假设, 比如,认为体育教学就是“讲———练———考”; 课程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 与己无关, 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 快乐体育就是只要上课有笑声, 学生活跃、有兴趣就行, 这些信念或者假设如果没有认真地反思, 体育教师可能习以为常地以为它们是正确的、合理的, 并支配着自己的行动。这些不合理的假定必然会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 当然也阻碍着体育教师持续成长。“正确先进的观念和活跃的思维, 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 放开思路, 善于在无路之处走路, 开阔属于自己的新视角、新领域。反之, 如果观念陈旧, 思想保守, 固守旧思维定势, 必定目光短浅, 思路狭隘, 优柔寡断, 坐失良机。”因此, 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应该是体育教师信念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
2 知识系统
知识系统是教师教学决策和行动的基础。体育教师的知识系统包括: 本体性知识(体育学科专业知识, 如解剖学知识, 生理生化理论知识、运动训练学知识等) ; 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 和实践性知识(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及) 。固然, 经过大学阶段的系统学习, 体育教师已经获得了一些专业知识, 但是大量必需的知识必须在实践中产生。无论是从他人那里学习、借鉴来的知识, 还是自身实践的知识, 都难以保证它们是合理的、有效的。即使教材也只能被作为参考书, 而不是绝对的真理。因此, 为了保证拥有知识的合理性和实践的有效性,体育教师必须进行批判性反思, 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系统, 清楚自己理论上的误解和偏执, 增进对教育实践及其复杂情景的洞察和见识。
3 专业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是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标志。教学反思是促进这两种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 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 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 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这意味着体育教师始终扮演着研究者的角色, 进行着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不仅要知道结果, 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进行反思和追问, 这种追问将会增进体育教师的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 促进教师的科研探究能力的发展。反思性教学还提倡体育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不断进行自觉的反思, 独立自觉地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师要关注学生运动中的感受、运动技能的掌握、心理的承受力、学习情感和学习过程等,还要关注自己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 主动调节教学过程,改进自己的教学, 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严梦婷
本学期,我承担了学校初三(1)班至初三(5)班5个班的体育教学任务,这个学期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生的中考项目进行有效的练习,争取让更多的学生体育成绩达标。我主要采用激发兴趣导入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我的课堂升温,具体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分组进行趣味游戏,并以此达到热身的目的。适当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可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教学,所以除了尽量使用幽默的语言外,我依然采用了传统的完整示范—分解示范、讲解教学—完整教学的模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分的强调“教”,而是“教”与“学”并重。在动作传授完以后,我让同学之间分组练习、讨论,每组5-6人,学、练、教、互相纠错,以此培养学生自评、互评的能力,并让完成好的学生进行示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己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学生相互攀比的心理,让他们分组比赛,看哪组同学做的规范,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我全程指导及时发现错误,在错误未成型之前就把它纠正过来。
通过这近一月的教学,我发现在管理学生方面不能达到完美的要求。特别是耐久跑的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比较理想,但是在教学教程中,总是有个别的学生调皮捣蛋,在处理问题学生的时候,我基本都采用了微笑处理,效果不是理想。这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应该在熟悉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用区别对待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教学反思
钱敏亚
我带的2个班的学生原有的英语基础都较差,学生以前在学习英语时,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以及学习习惯,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创造运用英语的实际情景,鼓励学生学生积极地运用语言,在玩中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口语能力较差,为了顺利通过口语考试,我 加强课堂教学中交际口语的运用。
⑴堂课安排几分钟时间进行会话练习,让学生进行Pair Work,自由地用英语交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适当进行增减,要模仿原文又能够自由发挥。鼓励学生大胆将语言运用于实践,创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景,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实际中对语言的使用。并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
⑵在进行读写训练的同时,加强听说训练,努力做到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每篇课文的生词、句型和文章都是朗读的好材料。防止学生习得“哑巴英语”或“聋子英语”。
⑶进行Role play角色表演。结合课文内容,每教一个情景句型,让学生用当天所学的,到讲台前来表演。使整个课堂变成欢乐的海洋,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们学会并运用所学单词和句型,提高了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
教学反思
胡雯雯
以下是这个月我的教学感想。
1. 练习要适度,要精与多合理搭配恰到好处。练习一定要经过教师的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准备,单一追求多讲与题海式的多练都不是完美的,要把时间适当的还给学生,要想使学生有收获,就必须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现在包办式的教师不给学生时间课前预习,他们认为现在上课要讲的东西太多,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学进度赶不快,讲练习的时间太少,就加班加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没调动起来,反而学生们产生的厌学心理。我觉得教师应通过调查研究先了解学情,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适当的讲与练,象我们生活中的主食与副食一样合理搭配,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2. 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学英语最终是能通过听、读的方式知道别人表达的东西,通过说与写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而这一内容都是以句子的形式来实现的,是按一定的语法规则将词有规律的连在一起,这样学生就知道了语法与词汇在语言学习的地位关系,尽量使他们想学语法,愿意学单词,教单词时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们愿意查词典,多查词典,让学生知道老师的单词用法知识也是从词典中查来的,只不过是老师先走屯一步罢了,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们就可以了解单词的各用意思及用法。音标教学不可忽视,想学好单词就要会音标,只有会了音标才能认读单词,这样就不致学成哑巴英语。我的做法是:音标->单词->语法->句子->文章,英语学习就是这样的一个思路。
教学反思
杨柳依
经过一个月教学工作体验,感到有一条原则比较重要,就是赏识原则,这条原则不但可以使得学生爱上你的课堂,更能促进学生的进步。
首先,我们要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
其次,要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缺点,但是,同样的,他们也都有各自的优点,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孩子,既要发现他们的缺点,鼓励他们改正,又要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及时表扬他们,这样,孩子们才能更有信心。
最后,要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自信,相信他们会成功。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数学的“死记硬背”-教学反思
盛灵婷
新学期开始一个月了,在这一个月的教学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数学的“先死后活”。在我以前的印象中,数学一直强调的就是“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但9月中旬的一次教研活动,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这次教研活动,我们先听了一节初一的课——“有理数的加减法”,在之后的评课中,大家提到了要学生被“有理数加减法则”。一开始我是比较震惊的,因为我从来没想过数学也能“死记硬背”。我之前在教这部分内容时,也从来没有让学生背过我感觉是要让学生多做题,熟能生巧,自己体会。但刘老师提到,数学要“先死后活”,有些学生不能一开始就灵活运用,那只能先让他们把法则背下来,再通过做题巩固。如果学生连法则都不清楚,一直要翻书做,那又怎么能掌握有理数的加减呢。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初二最近在学习的开平方和开立方,上课内容对学生来时并不困难,但我发现在中午做课堂作业时,有一半左右的学生需要翻书做,学生不记得11到19这些常用数的平方。于是,我在课堂上试了一下,给学生默写11-19的平方,学生做作业几乎不翻书了,速度也提高了,特别是对几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很有帮助。
知识想要灵活运用,基础一定要打好,“死记硬背”对数学来说还是必要的。在我今后的课堂中,我也会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
周颖娇
开学已一月有余,第一年担任班主任,缺乏工作经验,处事不够细致全面,不免手忙脚乱,甚至觉得顾不上英语学科教学工作。然而细看细想,班主任工作与教学工作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作为班主任,更能深入了解学生,不仅仅是学习层面,还囊括了学生家庭生活层面的交流。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在老师面前的形象从一个平面图变成了更生动真实的立体图像,老师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和理解学生的动向。当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情绪出现波动或者行为表现反常时,老师可以多角度地寻找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如果老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仅凭不完整的信息源,单一的从学习角度来指正学生,极有可能造成双方的隔阂,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学生觉得老师不能体谅自己,老师也觉得自己苦心教导却得不到回报,这样的沟通费时费力却收获寥寥。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班主任工作来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牵线搭桥。
学生是一个个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迅猛发展的潮流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凸显个性。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是最基本的前提。我会努力协调好班主任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做一名称职的老师。
教学反思
陈诗隽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应仅仅只活跃在纸笔之间,更应该流转于人和人的交流之中。而目前我们的英语教学,并没有十分重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就使得英语这门语言,丧失了它应有的功能与魅力。在我看来,口语教学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语音语调,即语素的训练;二是语言表达结构的训练;三是课堂反馈纠错。这里主要探讨语音语调的训练。在我看来,语音语调的训练只能依靠模仿真人发音,来尽可能向母语使用者靠近。而模仿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单纯的单词发音模仿,还可以采取配音、朗诵的方式,来增加趣味性,这比单纯的单词发声练习,更能让学习者体验到英语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语音的训练还涉及到音标教学。音标教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诚然,通过音标可以了解单词的发音,倘若学习者也只是向非母语国家的教师学习音标发音,很有可能只是学到了该教师的发音习惯,而并不是准确的音标发音,那么学习者在自己练习与使用音标的过程中,很可能就将新单词的发音拼读错误。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现在,不会读的单词完全可以依靠模仿真人发音来准确读出这个单词,以避免将错就错。因此,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音标教学的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
教学反思
沈赟
化学学习兴趣是影响化学学习的变量。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种变量,注意培养、保护、激发学生乐于学习化学的心理,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成功激励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化学实验是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感性认识最为有效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等能力的有效方法,还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动机的途径。因此,我们不仅要呈现实验过程和结果,更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实验的过程,通过这种形式的实验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正确的科学价值取向。在教学中,我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学生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
因为是第一次走上讲台,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经验不足,在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不少问题,比如说在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方式,教学难度控制等方面。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时,我积极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同科组老师的课(尤其是同级的老师),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也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
谷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讲解、提问、演示、指导学生练习、记笔记等,都要适当分配时间与调控。因此时间结构把握不好,就会出现下面问题:1 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先紧后松。由于一节课的前半部分浪费了宝贵时间,教学任务来不及完成,只好在后半节课快马加鞭,本来应由学生回答的问题也由教师代劳了,本应安排的探索过程也省掉了,由教师直接给出结果。有的干脆拖堂。2表现在上新授课时主次不明,新授课要处理好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关系,对旧知识的复习内容过多、过细、时间拖得太长,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在时间布局上显得主次不分。3 表现在一节课上用同一种调子、同一种速度。同一种调子,同一个速度是主次不分,不分强弱。对非重点内容要加快速度,对重点、难点内容要放慢速度,加重语气。4、“少讲”就是“精讲”,“精讲”就是“少花时间”。
反思:教师要合理安排一节课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学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等课堂教学环节的顺序和时间分配。在一堂课中,要特别精心用好前20分钟左右的“黄金”教学时间,用于讲解新知、重点、难点内容,忌用黄金时间“去炒隔天的夹生饭”,保证学生有充分时间去当堂自学、练习、巩固新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不要搞拖堂教学,下课时的听课注意力最为涣散,效率最低。
教学反思
蒋纯婷
本学期我所教的班级是初一3、4班的数学,两个班的学生的基础有差异,4班尖子多中等生少,3班尖子较少中等生多。一个月的熟悉了解之后,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一、对数学学习缺乏巩固
在教学中,我发现好些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较高,很重视数学学习,表现出很多积极的心理。绝大部分学生数学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他们认为自己过去学得不错,现在只要完成正式作业就行,更有一些同学认为数学家庭作业做或不做没有关系,反正上课听懂就行。于是,数学家庭作业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面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一些措施,改变自己对家庭作业的检查方式,和家长一起检查、批改。现在看来,很多同学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有小部分同学我行我素,让人很是头疼。
二、学习数学思想涣散
对于初一的学生,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比较守纪律,比较爱回答问题。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学习积极性越来越差,思想越来越涣散,有的同学简直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还有一种现象,老师提问,下边就鸦雀无声,即使有人知道问题的答案,他们也闷着不说,但是一旦教师说一点课外的东西,那他们兴致特高。还有就是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很盲目,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怎么学习,他们只知道父母和老师要求他们学习,自己没有学习的主动性。
三、学习数学耍“小聪明”
有些同学凭自己小学阶段基础好,到初中后学习就耍“小聪明”,平时做作业时,做题粗枝大叶,回答不完整,考试的时候,不认真读题,完全没有弄清楚题意。如,数学选择题无特殊说明,只有一个答案,但是有些同学选择多个答案;题目叫选说法错误的,有同学就以为是选正确的;解题没有格式;选择题留空等等,这些,平时上课的时候都反复强调,但是还有同学犯这些错误。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
吴思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庄婧怡
经过了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我从对教学工作的一无所知到如今的开始思索自己的教学理念,思考这一个月以来的教学工作,自己虽有成长但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弥补。
第一,自己对教材的不熟悉:这点可以通过认真备课并熟悉自己的教案来弥补,教材更新速度很快,我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升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问题一定要问到点上,避免以后再做说明补充,教学过程中的自信来自于自己对教材的完美消化。
第二,上课激情仍需迸发:在听过一些优秀的老教师的课堂之后,我被他们的上课激情所感动,教师的热情很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讲课就要做到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才能保证课堂的效率。课堂上也应设计一些别出心裁的活动,又契合课堂知识内容,又能激发学生上课兴趣。
以上是我这一个月的教学反思,虽不深刻但却是自己的肺腑之言,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正和提升。
教学反思
周励婕
《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可以说是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居多,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该课的知识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希望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
在“信息的基本特征”这一知识点讲解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信息的几个基本特征的含义,我引入了一个小游戏。这是由书本上的一个实践活动改编而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一张写有信息的纸条,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将纸条上的内容传递给每组成员,比赛哪一组的传递速度最快、最准确。放入这个游戏的初衷是为了活跃一下课堂氛围,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的几个特征的概念。但是真正实践教学下来却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第一,是在对时间的把握有所欠缺。“信息基本特征”这一知识点我本来打算用10分钟左右讲解,但是实际上仅仅游戏的时间就超过15分钟,导致严重拖慢教学进度,后面的很多内容无法完成。第二,对场面的把控还不到位。学生对于游戏这一类教学活动相当热情,以至于已发不可收拾。整个课堂一度陷入一片喧嚣,甚至教师的声音也被淹没其中,这也差点导致学生太过兴奋而无法继续接下来的教学。第三,对于游戏环节的设计不够细致。游戏规则在我的预想当中很简单,以为三两句话学生就能弄明白。但实际上,学生们都太在意比赛结果,就会千方百计想赢而忽略了游戏的过程。这样放错重点的行为致使我想通过游戏来表述的信息的几个基本特征都表现得不是很明确。整个游戏教学的效果远远不如预期,并且在某些方面反而适得其反。
课后我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觉得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首先,在参与人数上,全班参与固然能调动学生最大的积极性,但场面也更加难以控制。因此,教师要适当控制参与人数,确保教师能够对出现的各种状况作出及时准确的控制处理。其次,在游戏规则的上一定要尽量面面俱到,在不失趣味性的同时,保证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剧本”进行下去。另外,对游戏的全程把控和各种突发状况的处理还需要教师对事先对学生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对于较为活跃的班级和比较沉闷的班级,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
七上第四课教学反思
唐云鹏
我在七三班上了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整节课分为复习、导入、新知识教授,小结四个部分。复习是我请学生回顾了我国历史上的禅让制,为本节课的夏商西周的学习做铺垫。导入新课时,我讲了“姜尚”的故事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过渡到新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课知识,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和四个问题将本节课知识串联起来。本来在课前预设让学生用十分钟完成 关于夏商西周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这一个表格,剩余25分钟完成4个问题,十分钟识记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但是实际效果和我想象的相差很远。因此反思本节课,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课前导入不够新颖,以故事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致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从而造成简单,明了的表格完成花费时间太多,后面重点问题花时间太少。
其次,自己不善于鼓励学生,不能和学生更好地融在一起,营造出和谐、温馨、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
最后,课堂时间把握不好,没有分配合理,造成小结后没有识记、检测本节课的知识就下课了,没有做到堂堂清,为学生的期中复习增加了负担。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认真备课,备好每一个环节,合理设计课堂时间,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融在一起,营造出温馨的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克服自己的犯错毛病,注重自己的教学细节,坚持每节课不说错一个字,不写别一个字。
教学反思
王舒羽
《静悄悄的革命》读到第三章,联系到自己的课堂,在面对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时,心里最希望的就是学生可以给自己一个我心里期望的正确答案,如果回答的正是正确答案,心里会超级舒坦,露出满意的笑容,如果回答的不是正确答案,总喜欢引导学生往自己心里设想的答案上回答,而久而久之,扼杀了孩子们探究的意识。
所以不得不说,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很关键,一定要引起重视,我们老师要学会在课堂中的随机应变,要学会用不一样的评价方式去评价每个学生,发挥他们的思维创造力。
文中还提到几个熟悉的字眼“自主性、主体性”,这也正是如今教育教学中所重视的内容,如何培养自主学习也成了老师要思考的问题。
在教室活动中,每个学生看似都在开展自主的、主体的活动,可是仔细观察会发现,大部分都只停留在表面性的活动上,他们失去了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把精力放在了闲聊上,浪费了很多时间,课堂纪律也就在这个时候最容易出问题。这样的现象在日本有,在我们中国有,在我们学校也有,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往往热衷于让学生在活动前写计划,活动后写反思,而自己对重要活动题材的发展却缺乏预见,没有准备丰富的办法、对策,对很多学生失去方向、陷入困惑的实施无动于衷。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实际上就是把学习这件事完全听由学生自己去做,这其实是老师不负责任的表现。作为老师,需要把设计好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一点很重要。“自主”和“主体”不等同于放任,不要把他们作为掩盖缺乏责任心的华丽面具!
教师除了运用课堂评价调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自评,如:在课前就下发一张自我评价表,上面有对自己在今天一堂课下来自己对自己进行的总结评价,有课堂表现、课堂纪律、课堂掌握,还有课前预习等等,还需要他们拿回家给父母看看自己的表现如何,孩子们或许会因为想在父母和老师面前表现出他乖巧的一面而在整个课堂中都能做到最好,那么老师想要的教学效果不就达成了吗?
请给学生一个探究的空间和时间,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做学生探究的促进者和合作者,让他们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努力培养自我探究的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高于一切
朱菲
读罢北师大曹新美、刘翔平两位老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和积极心理学取向》一文,我深以为然,很有感触。
正如他们在文中指出的那样,“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或者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大都是针对教育现象中已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似乎只有发生了心理问题,老师和家长束手无策了,才会想起心理老师的存在,想着在心理老师那里捞一根救命稻草。
之前跟班级里的一个孩子闲聊,提起心理健康教育,我好奇地问:“你们小学时有心理健康教育课吗?”他愣了一下,摇了摇头。我又问:“那你们有心理老师吗?”他有点犹疑:“有的吧。”他见我的表情有些哭笑不得,解释道:“我不知道那个老师是不是心理老师。有一次,我们全班都被带去一个教室,五个一组地进到教室里,有个老师问了我们一些问题,比如爸爸妈妈做什么的,平时喜欢做什么,还问我们有没有什么心理问题。”说到这里,他的脸上明显流露出不屑的嘲讽神情,“真搞笑,我就是有问题也不会告诉你呀!”我在读到论文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浮在面上,难于深入和扩展”这部分内容时,脑海里满是这个孩子当时令人五味杂陈的表情。
是的,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不是问出来的,是靠每天与他接触的老师观察出来的。他是否持续状态萎靡、情绪低落?或者突然表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反常行为?有没有与哪位要好的朋友倾诉过他的心事?有没有在周记、作文中流露过自己困惑、迷茫?即便心理问题产生了,他也不是一下子爆发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没有找到释放的出口,没有缓解的渠道,他的负面情绪越积越多,就只能在被动中成了顽疾。就如同一团浓黑的墨汁,没有得到水的稀释,相反落到角落里,自顾自地干涸,等到你再发现时,已经渗透到肌理中,难以清除。
我想起苏州市名班主任、葛江中学的方莼老师,她在她的班级管理中,专门设置了一个心理委员(也可以叫生活委员),专门负责观察班级里同学的反常情绪,做同学们的小小疏导员,发现问题及时向老师报告。我相信,身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方老师,一定也是认为预防高于一切,而不是等问题发生了,被动地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金静娴
对待学生要宽严相济,展示出个人魅力。有一种说法是如果学生喜欢哪个老师就喜欢哪个学科,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总是以宽容的态度来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思想,但是宽容不等于放纵,该严格的必须严格,我在平时作业布置不多但一定要及时完成。对于一些书写乱的学生,也要求他们给予修改或者重写。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关于背诵,我采用分层检查,按能力来布置作业,争取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完成作业,获得成功感。
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要尽量多创设一些情境和活动来组织教学,不需要太花哨的游戏,而且在教学中不能游戏过多而忽略了主要的教学内容的讲解和训练,喧宾夺主,上成游戏课。它主要是为教学内容服务,比如讲解一个难题时可以是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学生代表上台讲解,老师讲解等多种形式。
地理教学反思
王振林
地理教学资料开放,关注社会重大的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实际生活,其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陈述自我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辩论,越激烈越好,再次,作业设置要开放,作业形式要多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学生,关注其差异性。
透过地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民族素质。地理教学贯彻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使他们具备所必需的地理基础知识,我们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而不是单纯为了升学,或者只是依据地理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的去确定教学资料。
透过地理教学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透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图片,使学生认识不一样地区、不一样国家、不一样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一样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一样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集合-教学反思
诸隽文
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过程简述:
1、本节课的课标要求: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
(2)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确立为: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3、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环节依次为: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本环节中我启发引导学生回忆、列举初中阶段所接触的集合的例子,诸如:方程的解集,圆的概念等等,增强学生对集合概念的感性认识;
(2)给出概念,学习新知:本环节我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在适当增添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并引导学生分析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然后给出集合含义的表述,以增强学生对其的理解,并让学生在其自学的基础之上,共同探究学习集合的记号、表示方法、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相关知识;
(3)课堂训练,提升技能:本环节我结合教材设计了若干例题和练习,采用多种训练方式如集体回答、个别口答、提问、书面练习、板演等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所学知识,达到强化的目的;
(4)课堂小结,及时巩固:让学生自行讨论总结本节课的所学内容,并相互补充,及时梳理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课后作业,拓展延伸: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必要的课后作业,已达到巩固、检验的作用,并布置弹性作业,让有条件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集合的相关知识,拓展视野,提升兴趣。
二、《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反思:
集合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好数学所必须掌握好的一个知识点,同时集合是一个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对于学生而言既熟悉又模糊,熟悉是因为学生在初中的数学学习和生活体验中掌握了大量集合的实例,模糊是由于对于集合含义的描述,以及集合的数学表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理解的并不十分到位、准确。同时虽然本节课对于学生而言难度不大,但是其概念多,符号多,容易混淆、需要学生理解记忆。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急于求成的现象和做法,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显得不足,学生思考空间没有充分打开,学生展示可能也显得不够,部分训练习题可能设计的有些综合性过强,难度把握不够恰当。
三、《集合的概念》教学整改设想: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选取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升学习兴趣。同时留足学生自学和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成果。同时还可以借助于如:学案、小组合作、竞赛等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提升课堂的效率。
5.1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反思
杜燕婷
上周上了一堂公开课,七年级上册的《5.1丰富的图形世界》,有很多感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生活中处处也需要使用数学,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把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入手。课前要求学生去搜集、整理一些生活中有规则、无规则的实物体,布置这样的实践收集活动,既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照顾到了全班不同层次的各类学生,使他们人人都能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当然老师也可出示一些建筑物、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的图片。课堂上让学生找出图中包含有哪些立体图形,更重要的是学生可通过自己亲手制作几何模型,感受立体图形产生的过程和形成的条件。图形的理解,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又做到了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思维的有机结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动手制作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来建立空间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在此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利用现实情境以及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物体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图形;强调学生动手操作与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等大量活动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其中,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一环。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让学生由实物体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联想出实物体的形状。
这样有利于学生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发展其空间观念,其中,动手操作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图形,丰富直观认识,以后它可以用来验证学生的空间想象。因此在学习之初,应鼓励学生先动手,后思考,然后逐步过渡到先想象,再动手。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体与体相交成面,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体现了点、线、面、体四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体现几何体中“动”与“静”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我是通过大量的实例来阐述这一关系的,效果很好。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生动活泼地展示图形。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通过反思能起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的实施。
教学反思
金梦诗
从开学到现在已经一个月左右,我想对我近期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教学反思。
首先在学科方面,学生的课堂效率还是不高,对于课堂反复强调的内容总是记不住,这可能需要我更多的引导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以及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上要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备课也要更加细致和研究入微。
其次在教育方面,学生对于进入初三,即将面临中考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所以还是出现学习散漫的现象,特别是初三的班会课,可能比初一初二更加重要,需要作为班主任的我进行多次的思想熏陶和正确引导,当学生犯错的时候,不能过于严厉的批评,初三比较成人化的学生叛逆心理严重,需要合适的方式对待和处理。后进生的教育也是非常艰难又尤其重要的一块,一定要多多鼓励,及时关心,避免自我放弃。
教学反思
陆敏
《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较前面的几篇课文,本文的篇幅明显长了许多。好在文章的内容并不深奥,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也不晦涩。在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几个重点。
1、解题。
当我把“植树的牧羊人”这个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我问学生“你能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在引导中,学生答出了“这是写人的文章”“这个人的身份是牧羊人”“文章主要写他‘植树’”……对于七年级的孩子,能在解题时答出这些内容,我是很欣慰的。满意之余我,我追问“对于标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提问“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我顺势而导,进入了文本的分析。
2、小说文体的介绍。
在讲解文体知识前,我在PPT上打出了本文的背景介绍“《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学生读完后,都好像探索大发现似的,说了句“这是虚构的啊”。我点点头,在黑板上写下了“小说”二字。接着“小说三要素”、“我”不等于作者,这些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3、对比手法的渗透。
文章有好几处对比,一是“新旧高原的对比”,二是“植树创造和战争毁灭的对比”。在梳理完“我”和“牧羊人”三次相遇的情节后,我让学生找出关于“主人公情况”和“高原状况”的句子并概况。引导学生展开“变“与”“不变”的讨论。最后得出“人类不仅可以毁灭,还能够创造”的主题。
4、深入文本的探究。
本文虽是小说,但是对学生写作记叙文也有很大的启发。特别需要谈的就是文章结构的紧密联系。这不仅体现在首尾两段,甚至文章的每一处都有很好的照应。在教学中,我先梳理情节,然后逐段逐句地带领学生去读。在字里行间的品读中,我不时地问一句“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是不是闲笔”“你觉得这段中那一句最值得品味”。学生都很聪明,很快就发现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去做,就动手种树吧”“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等句子。这些句子一找出,人物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
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阳光般灿烂炫美。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 。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经典课文教学的现状与反思
——以《背影》为例
唐佩璇
一、经典课文的教学情况
在课本中,一些课文由文学地位高、受社会认可、有高知名度的作家撰写,课文本身也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其文章特色(文学性语言、奇巧的构思、深刻的见解等)在当下的教学中百家争鸣,莫衷一是。这样的一类课文可谓是“经典课文”。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老师会花比较多的精力细致地剖析这一类课文。如鲁迅的《故乡》,一位同事用了两周时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我自己也大概花了一周五个课时进行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在两次学期末测验中课外阅读或明或暗都要求会联系课内经典课文答题,如“有联系‘背影’的作用谈谈文中‘围巾’的作用”;文中的“喜事”具体指什么?以“喜事”为题有何好处?(联系契诃夫《变色龙》的标题作用和小说特色解答)学生能够答出的并不多。复习不到位,经典课文的信息量大,理解难等多种原因使得教学效果不佳。
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对于这些课文就没那么在意了。经典课文在他们心中不过是书上的课文、比较复杂的课文,甚至是艰涩难懂的课文。教学者用心、学习者无心,要引领学生走进经典,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呈现,教学与巩固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二、《背影》的教学困境与突围
记得有一次要教《背影》。这是一篇经典叙事性散文,很多名家的分析鞭辟入里,优秀的课例浩如烟海。千头万绪,我不知该从何说起,反复拿起,又反复放下,一直搁置不敢教。整整两周后,最后的教学设计还是踏上了一条老路。第一节课,读课文、概括、分层。第二节课,品读精彩语句。第三节课,感受文章情感。
第一节课没有尽如人意。第一件事是读,学生完成得很出色,加上早自习读过好几次,读得很熟。第二件事概括,一个能说会道的学生几分钟就完成了。前面一帆风顺,进入了第三环节,碰上划分文章层次,学生们都沉默了。问了几个答不大出,课堂气氛一下子冷了下来。
课堂气氛的骤然降温。按照开始的预设,这篇文章情理动人,了解大意不难,划分层次又是语文课的“常规任务”,第一课时的教学应该可以很流畅。可看着学生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我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了反思。
这一节课,我过于关心课文是怎样的,教学设计是怎样的,却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很多的措手不及,是因为自己没有考虑到位,透彻摸清学情,没有布置预习作业,没有给充分的时间思考。概括环节以偏概全,一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并不能代表全体学生,其他学生是否遇到障碍并不了解。没有做到兼顾全体学生,当堂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获得反馈。在课堂分层环节,难度提升,但是我前期不了解学情,并没有搭建好阶梯帮助学生接触课文,没有做到引领学生渐入佳境。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层次和指令要清晰。这样的失败是必然的。
学生粗粗地读了经典,却没有走进经典。作为一篇经典篇目,我都很难以切入,而又该如何打通学生与经典之间的隔阂,跨越时空搭建桥梁,引起学生与经典之间的灵魂共振呢?这种情况又岂是仅此一例?
翻开课本,翰墨飘香,一篇篇经典呈现在面前,教师吟哦讽诵、咀嚼品味,为之陶醉。可当我们把经典搬上课堂,教师激情四射,感怀万千,无奈学生似懂非懂,似是而非。是啊,历史长河滚滚而去,经典终究和当下有了隔膜。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学生的心灵中架起通往经典的桥梁,引领他们在文化的大观园中流连一番,一揽文苑芳华,是师者不容推辞的责任。经典不应该束经典于之高阁,使其令人望而生畏。面对在电子环境下成长起来、习惯于快餐文化的“零零后”,经典课文的教学又该何去何从呢?
陶行知先生如是说:“关于‘生活即教育’,我现在再来补充一套。我们是现代的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是要受现代的教育。……若是过从前的生活,就是落伍;若是要过未来的生活,就要与人群隔离……我希望乡村教师,要办今日之学校,不要办明日之学校。办今日之学校,使小学生过今日之生活,受今日之教育。”[]为我提供了一种思路,教学要面向生活,经典的教学也是。经典要走下神坛,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以生活感知经典,以经典指导生活。从经典到生活,完成经典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