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信息详情 首页>
信息详情
汉浦中学青年教师阅读摘编简报第四期
[发布时间2018年4月3日]

素养本位学习观—阅读摘编

刘晓芬

张紫屏在《论素养本位学习观》(载《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344期)一文中指出,坚持“反映论知识观”的传统学习观念已经不符合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而“素养本位学习观”的提出,正是恰如其分的满足了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正文一开始首先对什么是“反映论知识观”进行了阐述。“反映论知识观”,即将知识视为对客观世界正确反映的绝对真理,学习变成了无媒介的人脑被动反映过程,学习活动被贬为以观念为对象的大脑细胞突触联结。“反映论知识观”的学习价值在于“储存知识”,教学目标指向知识、回忆等低水平认知素养发展,人的社会性和情感性素养被抛弃,进而导致人在占有知识的过程中深陷“唯分数论”泥沼。这种传统学习观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僵而不化、腐而不朽的原因在于依附化生存,这种依附关系在学习领域便体现为学生依附于教师,并将学习责任转嫁给教师,独立性和独特性被从属淹没。由此观之,传统的“反映论学习观”是以“储存知识”为基本取向,以学生“被动接受”为基本形式,以控制于压抑人性为“价值”追求。

然而,学习的价值不在于进行知识堆积,而在于帮助学生发展习得知识所必需的认识工具和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够交互式使用信息工具、能够在异质群体中有效互动,具有自主性和反思行动等素养,成为具有独创个性与道德完整的学习者。体现上述精神实质的学习我们称为“素养本位学习”。

“素养本位学习”。是一种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社会心里资源,通过解决复杂情景中各种问题而获得持久性能力改变的实践活动。这里复杂情景至少存在于三张学习空间内:学校、生活和工作。“素养本位学习”试图跨越上述三类学习空间,实现学习于生活、学习于社会的融合,以其为劳动力市场培养充分的具有良好问题解决能力的雇员,为社会良性运输送大量具有良好素养的负责任公民,是每一个年轻人能为未来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其内涵于价值至少可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学习即问题解决,“素养本位学习”否认将“学习”与“上学”划上等号,学习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全部生活中,与应对生活问题的各自能力发展有关,是嵌入了“主体性”与“社会性”的行动;二、学习即协作,坚持经验主义学习秉承学习探究性外,应承认学习的社会性,“素养本位学习”也因而超越“个人主义”,走向协作;三、学习即对话,“对话”不是把习得知识视为个人的掌握和独吞,而是人民一起共享知识,知识是公开的和开放的。

素养本位学习承认具体方法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但拒绝机械化的方法主义范式,在学习方法中将问题解决、协作与探究、互动与对话等因素融为一体。素养本位学习的方法要素主要有:一、坚持问题导向,行动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问题”是“素养本位学习”的本质意蕴;二、创设真实情景,真实情景对于核心素养发展至关重要,它将学习者作为具体境况中的存在,在与环境相互造就中,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对自己的“情景性”进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做出行为反应,以此丰富作为存在者的经验;三、建构互动关系,“素养本位学习”属经验学习范畴之列,学习中的个体是处于环境中的一个主体,并无时无刻不被卷入到与物质环境之间、与环绕学习情境的位置之间、与所利用的工具和设备之间的互动中,物质世界中的人类烙印和人类经验中的社会烙印在今天是如此普遍;四、实施指导性探究,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是基于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活动,探究构成了学习的手段和目的。大量研究表明,参与探究式学习的学生对于参与传统教学形式的学生能够从实际学习中获益更多。

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阅读策略 摘编

周佳妮

王荐在《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阅读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第36卷(2016 年)第 2 期第 60-62 页)中指出生物学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阅读能力的任务。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运用相关科学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的科学阅读能力,包括以科学概念为中心的科学阅读策略、以信息为中心的科学阅读策略、对反思性质文本的科学阅读策略和基于科学史的科学阅读策略等。

生物学教学的宗旨之一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诺里斯和菲利普斯认为科学素养包括“在所有阅读过诺里斯和菲利普斯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

我国教育界普遍认为,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阅读能力,近年来许多一线教师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科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语言符号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以及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还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王荐提出了以科学概念为中心的科学阅读策略:

一、以科学概念为中心的科学阅读策略,(一)概念定义构图(Concept  Definition  Mapping)这种策略是施瓦茨于 1988 年提出的,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科学概念 。例如,在学习新课“基因突变”一节前,教师应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概念定义构图的填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及插图中寻找答案,完成概念建构 。在学习完成后,学生一般能顺利完成概念定义构(二)学生VOC 策略(Student  Vocabulary  of Context  Strategy)这种策略在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概念时非常有效,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一是在文本中这个概念出现在哪个句子中;二是根据概念出现的上下文背景能猜测概念的含义;三是这个概念与同类概念如何区别;四是这个概念的关键词是什么。

二、以信息为中心的科学阅读策略这种策略主要应用于以获取信息为主要目标的阅读活动之中,也是将科学史应用于生物学教学之中常用的教学策略。通过阅读相关科学史,有助于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生物知识在“猜测—证伪—建构”这个循环过程中不断走 向完善的历程;有利于学生亲近科学,接受科学文化的熏陶,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启迪。

三、对反思性质文本的科学阅读策略,反思性质科学文本常指在科学发展中存在争论的内容,如进化论与生物伦理等。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讨论网Discussion  Web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对立双方的理由一一罗列出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王荐还举出了自己例子,例如,在阅读“转基因生物与食品安全”一节,学生写出了以下讨论网内容,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正方:转基因生物与食品是安全的。理由:所谓“实质性等同”概念是对转基 因农作物安全性评价的起点;国际、国家都制定了严格、严谨的安全性评价,确保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目前只在极少数转基因作物中 出现了能致人过敏的蛋白,没有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中其他成分的改变对人体有不利影响。反方:转基因生物与食品是不安全的。理由:反对实质性等同;担心出现滞后效应;担心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担心出现新的过敏源,也许会影响部分人群的健康;担心营养成分改变;把动物蛋白基因转入农作物侵犯了宗教信仰者或素食者的权益。

王荐提到,早在 1997 年,英国学者孟克和奥斯本就提出了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融入科学课程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是基于学生大量阅读科学史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促使学生利用科学史资源做进一步的探究式学习,从而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什么是科学发现以及科学知识是如何发生的。但在中国由于国情的不同,教学时间的限制使得学生不能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大量的科学阅读。鉴于此,笔者就将自己有关科学史的藏书放在教室一隅,设立了图书角,倡导学生课外阅读,做读书笔记,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论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教育-阅读摘编

陈诗隽

张正江在《试论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教育》(载《教育理论与时间》,2016年第4期第36卷)一文中指出我国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许多不符合人的本性的现象。道德经教育要符合人的本性,而符合人性的道德教育,应顺应、引导、利用人的本性,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是人道的道德教育。张正江从“人性”、“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三个概念出发,总结出这三者都包括的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性不是静止的、永恒的、绝对的,而是形成的、发展的、变化的。对于人性的问题,应该从事实(真假)、价值(善恶)、审美(美、丑)三方面进行研究、确定。

从事实角度来看,人的本性即利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顺从和利用利己性,实现人道的道德教育呢?利己性虽是天性,但利己的方式有所不同,有:损人利己、不损人也不利人而利己、利人利己。符合人性的人道的道德教育,是教育学生追求利人利己、利己利人,不要损人利己。因此,道德教育主要就是合作教育,提倡团结合作、互相帮助、互惠互利、实现共赢。张正江从个人与他人、社会的联系角度,阐释了“个人”为何无法成为真正独立、单一的个体,正是因为与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个人的边界模糊,而道德教育就是要强调个人与他人、群体的联系,将个人与他人、群体统一起来,消除人、我之隔,从“小我”走向“大我”。道德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是道德规范教育,而道德规范是人类自己平等协商、约定、默认的,而不应是直接灌输给学生,所以学生应参与协商、约定、建构道德规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阅读摘编

潘丽岑

曹新美,刘翔平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一文中指出,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 还是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 都是针对教育对象中已存在或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这就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 还是教育的对象和实施者, 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 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浮在面上, 难于深入和扩展, 其实效性和发展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病态心理学取向带来的负面效应,(一)病态心理学取向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教育目标的偏移;(二)消极价值取向削弱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以积极心理学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心理学有三个目标: (1)治疗心理疾病, (2)使所有人的生活更完美幸福, (3)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先导, 以一种宽泛的视野, 来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心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 把系统内各学科视野、各种取向、各要素, 通过有机联系、渗透、互补、重组综合起来, 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体系, 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 发挥心理教育整体的最大功能。(一)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二)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拓展;(三)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及途径的改变;(四)积极心理学取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改善融合;(五)积极心理学取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挖掘

个体内平时自由流畅的思维过程, 就是心理健康包括自然的幸福、自尊和常识的来源。无论个体心理状态和社会化存在多么大的差异,所有的青少年都同样有建构心理健康的能力。所以积极的心理学取向可以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社会、家庭、校园丰富的人文资源, 以课堂为主阵地, 以学生、家庭、社区为载体, 深入广泛、生动切实有效地开展。

 

 

 

道德教育-阅读摘编

王舒羽

张正江在《试论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教育》(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我国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许多不符合人的本性的现象。人的先天性是自然现象,道德教育符合人的本性,就是符合自然规律。人的本性指人本来的、与生俱来的属性。从客观、中立、描述的角度看,人的本性主要是利己的,这符合进化论和分子遗传学理论。但利己有损人利己、利人利己和不损人不利人而利己等。普通道德所追求的就是利己利人。而且,“己”、“我”的界限不是绝对的,而是模糊的、交叉的。所以,从个人边界角度看,道德教育就是要扩大自我的边界,实现“大我”。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平等协商、约定的。因此,应引导学生在建构道德中学习道德。

张正江认为在人的利己本性视角下的道德教育要从两个角度来构建。一是符合道德本质的教育:追人利人利己,通过合作实现互惠共赢;二是从个人出发的道德教育:大我教育。

 

试论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教育-阅读摘编

周颖娇

张正江在《试论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教育》(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我国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许多不符合人的本性的现象。人的先天本性是自然现象,道德教育符合人的本性,就是符合自然规律。人的本性指人本来的、与生俱来的属性。从客观、中立、描述的角度看,人的本性主要是利己的,这符合进化论和分子遗传学理论。但利己有损人利己、利人利己和不损人不利人而利己等。普通道德所追求的就是利己利人。而且,“己”、“我” 的界限不是绝对的,而是模糊的、交叉的。所以,从个人边界角度看,道德教育就是要扩大自我的边界,实现“大我”。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平等协商、约定的。因此,应引导学生在建构道德中学习道德。  

张正江还指出,对于人来说,人活着只是为了生存、发展、快乐、幸福,而非为了仁义、道德。所以,孟子认为,加工、改造人的本性,使之具有仁义等善性,这是不人道的,因为这违背了人的本性,没有把人当作独立的人来对待和尊重,而是把人当作教育者任意加工处理的原材料,把人当物、当工具,去实现教育者和社会集团的意图。所以,这是借仁义道德之名而摧毁仁义道德。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教育,就是要顺应、引导、利用人的本性。人的先天本性是生物现象。因此,道德教育符合人的本性也就是符合自然规律。当今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效比较低,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不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教育违背了自然规律。  

“人的本性”与“人的本质”之间仅一字之差:“性”与“质”。这就引出何谓“性”与“质”了。“质”指性质、物质、质朴、朴素、单纯,“性”指物质所具有的性能。总之,人性、人的本性、人的本质都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忽视人的自然属性,片面强调社会性,在我国早已带来各种严重问题,如片面强调奉献、大公无私、牺牲等,导致人的虚伪、伪善、道貌岸然等。需要注意的是,人性不是静止的、永恒的、绝对的,而是形成的、发展的、变化的。尤其是人的后天属性、社会属性更是复杂,是人们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人性问题,可以而且应该从事实(真、 假)、价值(善、恶)、审美(美、丑)三方面进行研究、确定,而事实科学、经验科学视角要求采取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带主观感情色彩或价值判断。因此,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些根本属性具体是什么,把它们找出来,然后才能够对它进行善、恶或美、丑评价。

 

 

 

 

提升表达清晰度-阅读摘编

沈赟

朱武英在《提升表达淸晰度的写作教学策略》一文中指出表达就是通过外在的语言明确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准确、清晰是表达的基本要求。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语言表达的理解似乎出现了偏差。例如,许多人将“表达”狭隘地理解为“语言华丽”,追求形式上的辞藻堆砌、句式铺陈,而忽略了表达的最基本要求——准确清晰,导致习作内容空洞、华而不实,语义含混、不知所云等现象。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表达清晰是写作水平的重要标准。文章中唐海燕老师的写作教学实验课这个例子,从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出发,聚焦“表达清晰”这一关键点,有效地提升了表达的清晰度。这节课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教师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根据学情将教学目标集中定位于“表达清晰”上,在聚焦“清晰”的基础上,对“如何使表达清晰”做更进一步的细分,使要求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第二,教师精心设计了合适的写作教学活动。将“表达清晰”分解为“整个语篇表意主旨的明确、具体语句指向的明确、语言表述的充分详尽”三个不同的层面,整个教学框架从审题构思、明晰主题、语句表达三个层级依次展开,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如何清晰表达,目标明确、层级分明,效果良好。第三,一改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写作指导方式。学生以问题文为例,从互评共改到自查自改,全面参与到写作学习过程中,会使学生表达能力有所提升。结合唐老师的课例,我们提炼出帮助学生在写作中使语言表达更准确、清晰的教学策略。

表达清晰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其形成依赖于知识的支撑,对知识的理解有“默会”与“明晰”两种不同形态。在这里,“默会知识”主要指学生既有的语感,而“明晰知识”则是指具体明确的程序性写作知识。合宜的写作教学应该注重这两类知识的融通。首先,作为“默会知识”的语感,是确保表达清晰的重要资源。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文字意义和搭配的敏感性,被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列为学生应该具备的七种能力之首。在母语学习环境中,学生在以往的阅读及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感,这些知识虽然学生未必能够明言,却始终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

 

 

论学习的本质特征与目的-阅读摘编

金静娴

刘道玉在《论学习的本质特征与目的》(载《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学习作为一个词语最早是出现在西汉,就其语言的意义来说,在《礼记·月令》中有言:“鹰乃学习。” 所谓的学,就是效仿;习是反复、重复和温习之意。每当夏季到来,刚刚孵化出的雏鹰能够独立行动后,就模仿老鹰飞行,反复试飞,最终学会了独立飞行。最早的学习内涵十分简单,就是模仿和反复练习,最后达到掌握某种技能(如飞行)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学习就是效仿与反复练习的过程,无论是学习直接或是间接知识,都是效仿和重复练习的过程。在心理学上,有不少学者给学习下了定义,如有人认为:“学习是个体后天与环境接触,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的过程。”蔡胜铁等人认为:“学习是主体与媒体、客体的交互作用,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经验,主体逐步发生的思维、行为、品格各方面变化和飞跃的过程。”前者强调后天,而后者强调实践,似乎都有偏颇之处。其实,实践知识与间接知识都不可偏废,就学校教育而言,大量的还是学习间接知识。法国安德烈·焦尔当认为:“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混合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它既可以指理解、认识、记忆、发现、经验获得,又可以指调动已有的知识。”刘道玉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思考,不揣陋见,对学习提出新的见解,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六个字:感知、复习、记忆。多了没有必要,少一个字也是不可以的。我以感知替代认知或认识,是强调感官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直接知识或是间接知识,都是通过感官的作用而获得的。

刘道玉还指出东西方的学习观是不同的,中国的学校教育强调的是“学以致用”,诸如学习是个体生存的必要手段,学习可以促进人的成熟,学习提高人的素质,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命运,等等。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不少人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这也是我国教育功利化的主要原因。与之相反的是,西方国家的学习观是学以致知,所谓的知就是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探究真理和事物的本源为目的。但是,刘道玉认为无论是学以致用或是学以致知,都还没有触及学习的本质。他认为, “学以致慧”才是我们应当提倡的新学习观,学习是为了获得隐藏在知识后面的智慧,只有拥有智慧的人才能够创建伟业,才能拯救危机四伏的人类。

 

 

学习迁移理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谷峰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学习的认知规律,学习迁移主要是指两种或多种学习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形式。将学习迁移理论应用到中学数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建构数学知识结构,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具体策略是:重视教学组织与设计,强化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注重问题与练习的精心组织,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向发展能力的迁移;强化数学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知识向应用的迁移;拓宽数学教学视野,促进数学知识向其他学科知识的迁移。

总之,学习迁移理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教育成效和教学参考价值,对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增强学习主动性具有显著作用,有助于增强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中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懂得学生的学习心理,善于把握教学规律,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方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习迁移中正因素,减少学习迁移中的负因素,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自由学习: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之策略—阅读摘编

钱敏亚

张先彬在《自由学习: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之策略》一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只有在学生精神、思想的自由与解放中才能达成。为此,学校要加强自由学习模式的建构,通过知识的环境教育场、学生自由展示平台、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学生自由约定学习方式的机制建设,让学生的生命真正舒展生长,使其在学习中不断积淀与生成创新精神和意识,培养初步的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素养。笔者还指出孩子的好奇心需要自由的空间来呵护,心智的成熟需要自由环境来支撑。

作者还提出自由学习就是一种基于儿童天性的学习方式。学校应致力于建构宽松和谐的教育场,尽最大可能丰富课程资源。并要做到以下几点:1.构建自由学习知识的环境教育场,它能促进思考、激发探究、倡导合作以及有效互动。2.构建自由展示的学习平台,如科技发现展示平台,巴蜀大舞台展示活动,以及成果分享栏建设。3.构建自由选择的引导学习机制。4.建构约定式的自由学习机制。

 

 

 

试论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教育——摘编

吴思慧

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教育,就是人道的道德教育。人道的道德教育或许不一定是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教育,但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教育却一定是人道的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要符合人的本性。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教育,就是要顺应、引导、利用人的本性。人的先天本性是生物现象。因此,道德教育符合人的本性也就是符合自然规律。

二、人的本性问题研究概述与研究视角。对于人性问题,可以而且应该从事实(真、

假)、价值(善、恶)、审美(美、丑)三方面进行研究、确定,而事实科学、经验科学视角要求采取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带主观感情色彩或价值判断。

三、事实视角下的人的本性。利己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利己本性是一切道德和道德人的起点、基础。马克思指出:“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个人总是并且也不可能不是从自己本身出发的”,而“‘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四、人的利己本性视角下的道德教育。人道的道德教育不是改造、压抑、消灭人的天性,而是要顺从人性、利用人性。

 

 

 

 

中学数学应用与建模的中新比较-阅读摘编

杜燕婷

陈呈、王金才在《中学数学应用与建模的中新比较》一文中将我国与新加坡中学“数学应用与建模”相比较,从中学习新加坡在“数学应用与建模”方面较好的措施,可以为本次高中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路,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新高考评价方式等提供一些建议。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设置了“综合与实践”栏目,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将实际问题数学化、设计解决方案及呈现结果等过程,够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教材中有很多与实际相关的问题,需要教师发现并加以运用于数学建模的教学,而高中阶段的数学教材也有与数学应用与建模相关的背景材料。新加坡中小学数学教材也没有给出数学建模的定义以及出现明确的数学建模任务,但教科书中经常出现一些非常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视为应用问题。由于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的增加,这些非常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甚至会有复杂的建模问题,如股票价格预测、氯化游泳池等除了教材,新加坡还为教师准备了包含数学建模活动材料的小册子。

数学建模问题本身具有开放性,对数学建模的评价并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国的数学课标对数学建模教学的评价方式并未做明确规定,而是以建议的方式提出评价中应该关注学生 “能否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收集信息、联系相关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进而尝试解决问题”,“要重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在学生评价中的作用。作业的类型应多样化,例如常规作业,开放性、探索性数学问题,数学实验,数学建模,课题研究作业,专题总结报告等 ”.目前,我国的数学考试与数学建模对学生能力要求的侧重点不同,将数学建模引入正规的考试中还存在困难,虽然数学试卷中有应用题,但是应用题与数学建模问题是不能等同的,数学建模问题涉及到的背景、数据等远比应用题复杂,应用题是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高度抽象。

 

 

 

学习迁移理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金梦诗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对新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的速度及深度与之前学习的积累有很大关系。中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在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方面的培养具有深远影响,这不仅是学生日后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日后参加工作和实现人生发展的重要素质。完善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是塑造学生迁移能力的核心。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学生单纯地学会某一个知识点更有价值。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讲解公式、定理等,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思路。

学习迁移理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教育成效和教学参考价值,对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增强学习主动性具有显著作用,有助于增强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中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懂得学生的学习心理,善于把握教学规律,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方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习迁移中正因素,减少学习迁移中的负因素,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学习迁移理论-阅读摘编

盛灵婷

李晓琴在《学习迁移理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学习的认知规律,学习迁移主要是指两种或多种学习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形式。将学习迁移理论应用到中学数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建构数学知识结构,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具体策略是:重视教学组织与设计,强化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注重问题与练习的精心组织,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向发展能力的迁移;强化数学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知识向应用的迁移;拓宽数学教学视野,促进数学知识向其他学科知识的迁移。

李晓琴还提到,学习迁移理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教育成效和教学参考价值,对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增强学习主动性具有显著作用,有助于增强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中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懂得学生的学习心理,善于把握教学规律,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方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习迁移中正因素,减少学习迁移中的负因素,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台湾属于中国有充分的国际法依据

唐云鹏

从国际条约的时效上分析,《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没有过时,其有效性毋庸置疑。

一个国际条约,是否过时,要从以下几种情况加以分析:在缔结条约时,是否规定了失效期;是否存在新国家、新政府取代旧国家、旧政府,宣布废除或修改原来的不平等条约的事实;缔约双方有无通过谈判宣布修正条约;是否存在一方不能单独废除条约的规定。如1961年《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规定该条约只有经过双方都同意废除才有效,也就是说如果条约任一方单独废除,条约仍然有效;是否规定了有效期,如没有规定有效期,就意味着条约永远有效。虽然《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已存在了60多年,但并没有规定失效期和有效期,也不存在上述其他几种情况,所以没有过时。根据条约存在的时间长短,既而断定条约是否过时的说法,是一种想当然的错误的思想认识,必然会在真理面前黯然失色。国家政权的改变,不影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迄今未曾治理过台湾,这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并不表明放弃了对台湾的主权,不行使治权并不意味着就丧失了主权。在主权与治权的关系上,主权是本位,是原始、最高、绝对和不受控制的权力,治权处于从属地位,服从于主权,是派生的、相对的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来没有改变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享有无可争议的主权,至于其是否行使由主权派生出来的治权当然不会影响对主权的绝对所有,管辖权的分裂,并不构成主权的分裂。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享有主权有充分的国际法依据。

从国际法继承原则上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了中华民国对台湾享有主权。按照国际法,一国因发生革命导致旧政府被推翻,新政府成立后当然继承旧政府的一切主权和权利。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取代了中华民国政府,自然继承了全部的国家资产,包括台湾领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踞台湾后,在外国势力的扶持下,与祖国大陆隔海对峙,出现了“台湾问题”,并形成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离状态,但这种分离状态并没有改变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也没有改变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对《牛津初中英语》改版的启示

庄婧怡

读完了章霞的《<牛津初中英语>教材checkout板块的教学现状及教学建议》,让我认识到了教材在英语教学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也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体现。牛津英语教材的编写体系为“building blocks:(模块建筑体系),采用“功能—结构—主题—人物”相结合的途径设计教材。它不同语旧教材的最大特点在于将语言的宣布局限于机械模仿,而是给一个特定的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结构及时进行运用,达到某个教学目标。涉及各种活动让学生树立对英语学习的信心,消除个体的胆怯、挫折感,结合这几年的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谈谈对该教材的教学体会

一、该教材有以下优点:

1. 取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教材内容大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有亲近感,有利于学生用日常所见的事情,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提高和培养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家庭成员单元、食物和饮料单元等

2. 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让学生用“英语去做事情”,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群体活动获得信,体现语言的工具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教师用书中,每个单元都明确了该单元用完成的任务。

3. 教材编排有开放性,注意学科间的渗透,整套教材考虑到题材和体裁的多样性,练习活泼、开放,如;教材的组织形式有单元式、故事式、循环式。让语言在不同时间、不同语景都多次出现。JOBS(工作)刚开始是简单的职业介绍,出现的句型使I want to be a ….等。随着年级的增高,教材组织形式作适当调整,单元式和故事式相结合,同样的内容在七年级增加了许多句型,多种时态。

4. 配套材料丰富:除了学生的课堂用书外,还有教师用书、练习册、语法训练、投影片、录像带等,能使教师全方位运用教材。特别指出的是活页资料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利帮手,设计了一系列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的调查表格、图片游戏,使课堂练习更有实效。

5. 版式设计活泼,形象生动:该教材版面新颖,人物卡通形象生动,,字体变化多样、图表设计和颜色搭配地道,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使用中的困惑和创新

在使用新教材中,许多教师也感受到了挑战和压力,有时甚至有些困惑。如:有些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不适合学生的学习;教师用书中有些教学活动难度过高或过低,不适合普通学生的接受能力。现有教材的教学顺序、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一定的距离。教材中词汇量大,短时间内复现率低,对学生记忆词汇压力很大。尤其在低年级阶段教材中语法出现不够系统化,语法点出现散乱,不利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在教材中,低年级阶段阅读材料出现较少,无法适应考试的需求等。以下就其中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从新课程中的教材观而言,我们发现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传统“学科中心”的教材观下,人们把教材看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教材是教师教学中唯一的“法定文化”,它的价值在于“规范”和“控制”教学。而新课程从单纯的注重知识传授转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教材由传统的“规范”和“控制”转向“服务”,即服务于教与学。

 

 

 

积极心理学—阅读摘编

周励婕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在《积极心理学》(徐红译,241页,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一书中指出,积极心理学的课堂是畅所欲言的课堂,了解心理现象的最好途径,就是尝试并改变它。

彼得森在一项最终目的为评估积极心理学课程对学生们身心健康和个人成就的作用的研究中心,希望能真正的发现学习有关美好生活的积极心理学所带来的长远效应。作者认为,教育中所贯穿的批判思维证明它是一种自动性的批评习惯,因此他们常常怀疑并害怕尝试新的东西。巴里·斯瓦茨把表明怀疑者这种姿态的障碍称之为“酷”。但作者认为这种“酷”是对青少年和青春期的误解,他认为“孩子们希望幸福能够自然而然的降临,而不是刻意地去创造幸福”。作者的观点则是幸福并不只垂青于那些幸运和强大的人,而是需要深思熟虑和努力经营获得的。

彼得森还介绍了几种积极心理学的训练方式。第一,写感谢信和宽恕信:因为感谢信能够带来美好幸福的感觉,而经常表示感激之情的人会比没有表示的人更加快乐;而快熟能够释放我们内心的怨恨,那些具有宽恕之心的人心境更加平和,更能体验到积极的力量。第二,比较进行娱乐和善举之后的感受:娱乐令人愉悦,但快感转瞬即逝;而慈善活动带来的满足则长久地留在心中。第三,给予爱的人一份时间的礼物:花足够时间去做好一件事会让人感觉很棒。第四,写下每天三件感恩的事:列举人们所感恩的事能够增强幸福感,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长期坚持还会有更长远的效果。第五,做一名好队友:成为一名好队友不仅能够带来自身的满足感,还能增强承担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的满足感,并且团队的成功、团结和昂扬的士气是给自己最好的回馈。第六,保持和善以应对机构性的官方文章:用简练的方式表达你的友善,这种友善可能最初是假装出来的,但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更像是例行公事的这样去做,就会更坦然了。

作者还指出,所有这些训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了解积极心理学并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分层模式-阅读摘编

朱菲

张建芹在《语文教学当为学生“量体裁衣”——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分层模式的效用》(载《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分层模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这一教学模式较好地兼顾了学生的学习差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长足发展。

张建芹在文中指出,教学设计师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学方案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就必须通过深入分析,准确界定学生学习的基础状况。可将学生按照能力、基础与情感发展状况,细化为A、B、C三个不同的层级,每一个层级都进行相应教学设计的优化,兼顾学生的学习差异。这样做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以实现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中学数学与建模-阅读摘编

诸隽文

陈呈在《中学数学应用与建模的中新比较》(载《数学通报》,2017年56卷第8期)一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即将公布,并于2018年正式实行,而此次的高中新课标将“数学建模”作为六个核心素养之一,特别强调了“数学应用与建模”,这势必要引起一系列的改革.因此,将我国与新加坡中学“数学应用与建模”相比较,从中学习新加坡在“数学应用与建模”方面较好的措施,可以为本次高中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路,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新高考评价方式等提供一些建议。

陈呈还指出出我国在课标、课程设置方面的情况和新加坡类似,但是在教材、教学策略、学科综合、信息技术、评价方式以及教师培训方面较新加坡还有些差距。数学建模在我国虽然已经起步,但是在开展形式、与常规课堂的整合、评价方式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还有待探索和改善。虽然新加坡的数学建模起步较晚,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数学建模未能与常规课堂很好地整合以及缺少数学应用与建模专题教师培训等。但从2015PISA测试的结果可以看出,新加坡在这方面的很多实践还是值得借鉴的。

在教材方面,应该为教师专门准备包含数学应用与建模的材料,提供一些案例;在教学策略上,可以借鉴新加坡的模型图法、PBL教学法以及框架法等并加以改善,以符合我国中学教师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学科综合,强调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倡数学应用与建模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是21世纪的需求;由于数学应用与建模任务的开放性,对其评价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故而将其纳入 正规的数学考试中存在困难,可以学习新加坡的方式将数学应用与建模列入学校入学的要求,但具体怎么实行还有待探索;大力开展以数学应用与建模为主题的教师培训,不仅要将其含义、教学方式、实施过程等介绍给教师,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要进行案例的分析,可以适当地开展教学实践,根据实际情况指导数学教师,中学可以就近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由大学中的中学数学建模方面的专家开展培训。

 

 

写作教学策略-阅读摘编

陆敏

朱武英在《提升表达清晰度的写作教学策略》(《中学语文教学》2017.09)提出作文教学的三个策略:

策略一 ,以读者意识为抓手,确保表达清晰接受美学认为,作者通过作品与读者建立起对话关系。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读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不仅仅是鉴赏家、批评家,而且还是作家,因为批评、鉴赏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和再生产,作品的生命存在于永无止境的读者的解读之中。读者的解读,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剖析研究这种解读过程,能够对学生的写作学习产生指导作用。

策略二 ,默会知识与明晰知识并用,强化清晰表达表达清晰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其形成依赖于知识的支撑,对知识的理解有“默会”与“明晰”两种不同形态。在这里,“默会知识”主要指学生既有的语感,而“明晰知识”则是指具体明确的程序性写作知识。合宜的写作教学应该注重这两类知识的融通。

策略三 ,发挥修改作用,提升表达清晰度写作的本质是修改。修改,就是不断调整语言最终得以精准传达作者意图的写作行为。

 

提升表达清晰度的写作教学策略

杨柳依

朱武英指出,当下初中学生在写作表达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包括或表达不清、词不达意,或华而不实、言之无物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朱武英总结了三点写作教学策略,即:增强读者意识,默会知识与明晰知识有机结合,有效修改。

首先,朱武英通过唐海燕老师的一堂实验课指出,要以读者意识为抓手,确保表达清晰。要让学生站在“读者角度”审视自己的构思,完善自己的文章。

接着,朱武英认为要默会知识与明晰知识并用,强化清晰表达。“默会知识”是确保表达清晰的重要资源。“明晰知识”也很重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写作表达由“暗中摸索”进入“明里探讨”的层次。

最后,朱武英指出要发挥修改作用,提升表达清晰度。一个表达清晰的句子、段落,都是一改再改的结果。教师要在修改中教,学生要在修改中学,在修改中逐渐形成能够清晰表达自我意图的能力。

 

提升表达清晰度的写作教学策略摘编

牛牛

朱武英在《提升表达清晰度的写作教学策略》一文中指出:当下初中学生在写作表达方面存在着或表达不清、词不达意,或华而不实、言之无物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许多老师进行了积极的实验和探索。实验表明,提升表达清晰度的写作教学策略有三种:增强读者意识,默会知识与明晰知识有机结合,有效修改。

如何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写作教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表达,就是通过外在的语言明确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准确、清晰是表达的基本要求。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语言表达的理解似乎出现了偏差。例如,许多人将“表达”狭隘地理解为“语言华丽”,追求形式上的辞藻堆砌、句式铺陈,而忽略了表达的最基本要求——准确、清晰,导致习作内容空洞、华而不实,语义含混、不知所云等现象。如何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唐海燕老师的实验课,可以说是为一线教师所做的一次有益探索。

 

 

提升表达清晰度的写作教学策略的思考-阅读摘编

徐辰娅

   朱武英在《提升表达清晰度的写作教学策略》一文中指出,如何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写作教学 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表达,就是通过外在的语言明确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准确、清晰是表达的基本要求。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语言表达的理解似乎出现了偏差。例如,许多人将“表达”狭隘地理解为“语言华丽”,追求形式上的辞藻堆砌、句式铺陈, 而忽略了表达的最基本要求——准确、清晰,导 致习作内容空洞、华而不实,语义含混、不知所云等现象。如何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唐海燕老师的实验课,可以说是为一线教师所做的一次有益探索。写作的本质是修改。修改,就是不断调整 语言最终得以精准传达作者意图的写作行为。上述课例中,有一个极为突出的亮点,那就 是教师引导学生共同修改例文,并从中精心摘取了一个词语,如“睥睨”;一个含混的句子—— “只是不知,又有谁是植物们的配角呢”,进行切片分析,以此指导学生 :句意明确并且能够给读 者留下清晰印象,才是清晰的表达。在此基础上, 又要求学生结合在修改中所学,反思修改自己的 习作。为达成表达清晰的教学目标,唐老师的实 验课例至少在如下三个方面充分发挥了“修改” 的作用,能够给我们丰富的启示。首先,反复指导学生修改,属于态度层面的教学。注重修改,是一种可贵的写作态度。因为一个表达清晰的句子、段落或者篇章,很少是一挥而就的,而是一改再改的结果。愿意 对自己的作品反复修改的行为,既是对自己作品的认真负责,也是对读者的尊重。其次,修改是写作教学内容建设的应有之义。写作教学,需要将“修改”作为重要的 教学内容。没有修改的写作教学,必定是不完整的。 最后,修改还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再三修改习作,本身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表达的一个教学过程,也是指 导学生学会清晰表达的有效方法。在修改中教, 在修改中学,在修改中逐渐形成能够清晰表达 自我意图的能力。

从教学论观点来看,学生作文的过程是认 识事物和表达对事物认识的过程。既能“作”, 又能“改”,才算得上完整的作文表达能力。 因此,在每次当堂作文后,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案例”授之以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查、自改习惯,就是写作教学的应有之义。这些具体可行的修改经验对学生养成认真 审题及培养自我修改的良好写作习惯会起到至 关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高度重视 对作文的修改,特别指出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 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叶圣陶先生也曾强调,“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试论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教育——阅读摘编

王振林

张正江在《试论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教育》(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质其实就是指人的根本属性、根本性质,同样,包括人的根本自然属性和根本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此外,“人的本性”与“人的本质”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仅一字之差:“性”与 “质”。这就引出何谓“性”与“质”了。“质”指性质、物质、质朴、朴素、单纯,“性”指物质所具有的性能。总之,人性、人的本性、人的本质都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忽视人的自然属 性,片面强调社会性,在我国早已带来各种严重问题,如片面强 调奉献、大公无私、牺牲等,导致人的虚伪、伪善、道貌岸然等。需要注意的是,人性不是静止的、永恒的、绝对的,而是形成的、发展的、变化的。尤其是人的后天属性、社会属性更是复杂,是人们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人的本性问题,人们往往是以善或恶而进行确定的。然而,善、恶是价值判断,不是事实描述、事实判断,带有主观性,缺乏客观性、中立性。对于人性问题,可以而且应该从事实(真、假)、价值(善、恶)、审美(美、丑)三方面进行研究、确定,而事实科学、经验科学视角要求采取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带主观感情 色彩或价值判断。例如,以“人的本性是善的”来说,我们可以继续追问:人的本性的什么是善的?因为人的本性是指人的各种根本属性,因此,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些根本属性具体是什么,把它们找出来,然后才能够对它进行善、恶或美、丑评价。我国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许多不符合人的本性的现象。人的先天本性是自然现象,道德教育符合人的本性,就是符合自然规律。人的本性指人本来的、与生俱来的属性。从客观、中立、描述的角度看,人的本性主要是利己的,这符合进化论和分子遗传学理论。但利己有损人利己、利人利己和不损人不利人而利己等。普通道德所追求的就是利己利人。而且,“己”、“我”的界限不是绝对的,而是模糊的、交叉的。所以,从个人边界角度看,道德教育就是要扩大自我的边界,实现“大我”。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平等协商、约定的。因此,应引导学生在建构道德中学习道德。

 

 

浅谈“压强”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

陈雨佳

杨波在《浅谈“压强”教学中的问题情景设计》(载《物理教师》第38卷第9期)一文中指出,“压强”的教学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验演示比较丰富,联系生活实践较为密切的内容。因而,中学教师经常选它为公开课、评优课的教学课题。压强的建立既不能完全用实验探究得出,也不能完全从比值定义法得到,应当在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时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实验探究,在定义压强时用比值定义法定义。

首先,设置实验情境引入课程。可以请两位同学(小个子女生和大个子男生)分别对无底的易拉罐和有底的易拉罐竖直向下压,请大家分别观察沙中深度的变化。其次,巧用情境实验区分压力和重力,创设探究实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从压力向压强过渡环节的实验还是比较多的,涉及到控制变量法的处理。最后,要提供真实的情景,提高应用能力。压强概念得出后,其在学生头脑中仍是抽象的语言,通过应用知识帮助学生从抽象概念上升到具体概念,也鼓励学生经过思考检查一下自己对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确。

 

 

 

浅谈“压强”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

沈洁

杨波在《浅谈“压强”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 (载《物理教师》,2017 年)一文中指出,“压强”的教学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实验演示比较丰富、联系生活实践较密切的内容。学生学习压力概念前,有以下一些对建立科学的压力概念不利的前概念:压力就是重力;压力都是由于重力引起的;只有竖直方向才能产生压力等。也存在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压力概念的前概念:压力是物体对支持面的作用力,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重力,但压力和重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不同;水平方向也有压力,且大小与重力大小无关。在大部分学生的前概念中对压力的概念基本停留在生活中竖直方向的压力,对于斜面上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大小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大部分学生都不是很清楚。应当在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时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实验探究,在定义压强时用比值定义法定义。很少有学生能想到直接用力去除以面积来进行比较。此处教师通过分析引导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用压力除以面积还是用面积除以压力都可以用来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但用压力除以面积的方法和描述对象是正相关的,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由此得出压强的概念。

 

 

 

浅谈“压强”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阅读摘编

陆凤娇

杨波在《浅谈“压强”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载《初中园地》,2017年)一文中对“压强”这一课教学中如何引出课题、如何处理压力和重力的关系、如何处理学生实验和教师的引导等让教师比较难以处理的问题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提出了通过情境设计得出压强的概念的方法.“压强”的教学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实验演示比较丰富、联系生活实践较密切的内容.因而,中学教师经常选它为公开课、评优课的教学课题.笔者认为压强概念的建立既不能完全用实验探究得出(例如欧姆定律),也不能完全从比值定义法得到(例如物质的密度).应当在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时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实验探究,在定义压强时用比值定义法定义.本文从以下几个环节对“压强”教学的问题情境设计进行探讨 。巧用情境实验区分压力和重力八年级学生学习压力概念前,有以下一些对建立科学的压力概念不利的前概念:压力就是重力;压力都是由于重力引起的;只有竖直方向才能产生压力等.也存在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压力概念的前概念:压力是物体对支持面的作用力,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重力,但压力和重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不同;水平方向也有压力,且大小与重力大小无关.在大部分学生的前概念中对压力的概念基本停留在生活中竖直方向的压力,对于斜面上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大小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大部分学生都不是很清楚。从压力向压强过渡环节的实验还是比较多的,涉及到控制变量法的处理.前后关系安排的不合理很容易影响整个课堂的效率,也会使课堂变得平淡.在压力概念出来后,教师即可安排学生利用手边的器材体验压力并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笔者建议此处最好还是限定学生的体验方法,因为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下有时学生面对桌面上众多的器材会不知所措.此处可让学生利用一支一端削好的短铅笔,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两头,询问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接着让笔尖压在手指上,先轻压后重压,比较两次疼痛的感觉,请学生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然后教师提供器材:海绵,细沙,钩码,小桌子,矿泉水,气球等.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并操作,请不同小组的学生上台展示说明.大部分学生在顺利猜想出影响因素后,都能思考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杨波还指出压强概念得出后,其在学生头脑中仍是抽象的语言,通过应用知识帮助学生从抽象概念上升到具体概念,也鼓励学生经过思考检查一下自己对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确,即在头脑中把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形象,此处应该注意首尾照应,在引出课题时提出的问题可以用压强概念来解释了.对于压易拉罐进入沙子不同深度的问题可以具体化为一道应用题让学生进行计算来说明。

 

 

 

 

论学习的本质特征与目的-阅读摘编

浦怡文

刘道玉老师在《围绕核心素养,探究面向未来的课程结构变革》一文中指出:在面对学习化社会的时代,必须摒弃学习是为了获取知识的传统思想,重新构建“学以致慧”的新学习观,使受教育者的智慧得以最充分地展现,以应对日新月异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并从根本上拯救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文章围绕着如何增进人的智慧谈三个问题。

首先方法比知识重要。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关于鱼与渔的故事,是许多人都熟知的。据说这个典故出自《老子》一书,其中说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饥;授人以渔,可解一生之需。”这个典故的意思非常明确:获得一条鱼不如学会捕鱼的方法,那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鱼可以食用,一生不用发愁。可是,我国的学校教育往往传授相当于“鱼”的具体知识,而很少向学生传授“捕鱼”的方法,致使塞满脑袋的知识窒息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成为知识的驮兽。在具体做法上,主张按照四个板块设计课程,即:科学方法论;人文科学基础(分文理两个类型,A型课程适用于文科生,B型课程适用于理科学生);自然科学基础(分理科与文科两个类型,A 适用于理科学生,B适用于文科学生)和专业选修课程。我这里说的方法论课程是一个总的概念,具体的方法学知识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大学和不同性质的院系,可以有所侧重,既体现自己的特色,又要适应本院系培养目标的需要。但我认为以下方法方面的课程是需要开设的,如“唯物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科学思维方法”“创造思维方法”“创造技法”“科学发明简史”“东西方思维模式比较”“学习方法概论”“大脑与学习革命”“自学方法入门”等。其次,智慧比文凭重要。智慧不是知识。一个人即使读遍了全世界的书籍,也不能给他带来智慧。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是不能教授和传授的,只能通过自己的心智运动来悟得,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二类型的悟得智慧。从智慧的开发来说,悟得的智慧最重要,只要进入到悟性境界,人人都能够获得智慧。智慧有高低和大小之分,由于每个人进入悟性境界的不同,他们获得的智慧也就有天壤之别。再次,汗水比灵感重要。

总之,每一个正在求学的青少年,都必须认清学习的本质和目的,进入最佳学习的境界,着力培育自己的悟性,逐步达到“学以致慧”的地步,同时又要发扬刻苦严谨的学风。一定要纠正文凭至上主义和以学位高低论英雄的错误思想,撕掉虚荣心的伪装,做一个求实求真的学习者。如果做到了这些,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和有所创造和有所作为的人。

综上所述,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打开思维,打开课程,明德的课程结构变革体现在总体的课程建设上,基础课程校本化重构,拓展课程生本化建设,特需课程个性化建设;体现在基础课程的整体的结构变革,课程内容重构,学科重新组合,课堂模型重建。一定程度上实现由静态课程发展为动态课程,由群体课程发展为个体课程,由单维课程改革发展为立体课程改革。

 

 

 

班主任职业幸福的实践探索摘编

彭思源

姜红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提升班主任职业幸福的实践探索》(载《上海教育科研》,2013.08)一文中指出,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的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幸福的科学研究,它对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有着重要启示。同时,在提升班主任职业幸福的实践中,姜红主张探索出打造温馨环境,让班主任获得职业归属感;展现个人才华,让班主任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能力素质,让班主任获得教育的智慧。

作者对其所在学校及班主任教师进行一系列实践研究,通过1.打造温馨环境,让班主任获得职业的归属,2.展现个人才华,让班主任获得成功的体验,3.提升能力素质,让班主任获得教育的智慧,提升班主任的工作积极心理倡导人们,无论是对己还是对人,都要发扬其善行和美德,发挥其力量和品质。这种理论能帮助人们建立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使人的生命过得更有意义。

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学校管理者提升班主任的职业幸福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

 

 

 

提升表达清晰度的写作教学策略

徐梦婷

朱武英在《提升表达清晰度的写作教学策略》(载《中学语文教学》2017年9月)一文中指出当下初中学生在写作表达方面存在着或表达不清、词不达意,或华而不实、言之无物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许多老师进行了积极的实验和探索。实验表明,提升表达清晰度的写作教学策略有三种:增强读者意识,默会知识与明晰知识有机结合,有效修改。

朱武英指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表达清晰是写作水平的重要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要注意。第一,教师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根据学情将教学目标集中定位于“表达清晰”上。第二,教师精心设计了合适的写作教学活动。将“表达清晰”分解为“整个语篇表意主旨的明确、具体语句指向的明确、语言表述的充分详尽”三个不同的层面。第三,一改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写作指导方式。学生以问题文为例,从互评共改到自查自改,全面参与到写作学习过程中,会使学生表达能力有所提升。

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以读者意识为抓手,确保表达清晰。判断一篇文章表达是否清晰,有一个重要标准 :就是看多数读者在阅读此文时是否感到难以理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这篇文章在表达上很可能存在“不够清晰”的问题。学生写作表达不清的原因很多,如思维混乱,辞藻堆砌,写作随意,文句不通等。但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明确的读者意识,心中没有读者,就容易自说自话;自说自话的作文,虽然作者本人感觉文从字顺,但别人读来却往往如坠云雾。所以,要保证表述清晰,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站在“读者角度”审视自己的构思及文章。其次,默会知识与明晰知识并用,强化清晰表达。作为“默会知识”的语感,是确保表达清晰的重要资源。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文字意义和搭配的敏感性,被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列为学生应该具备的七种能力之首。最后,要发挥修改作用,提升表达清晰度。写作的本质是修改。修改,就是不断调整语言最终得以精准传达作者意图的写作行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高度重视对作文的修改,特别指出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新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阅读摘编

夏宇薇

纪谦玉在《新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指出:新媒体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运用新媒体打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台,占领思想高地;构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运用新媒体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服务大学生成长;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运用新媒体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台,占领思想高地

(2)运用新媒体构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

(3)运用新媒体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生活,服务学生成长

(4)运用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我觉得对于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思想品德和道德与法治也是如此,内容不断革新的同时也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上与时俱进,通过新媒体,打破传统讲授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特别是我们思想与品德(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融入思考与反思。

 

 

太原市重点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阅读摘编

严梦婷

杜美红在《太原市重点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太原市重点中学在体育场地和设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社会和家长对重点中学的升学期望值普遍较高,因而重视升学率、轻视体育的观念依然存在,所以,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存在许多问题。笔者对太原市部分重点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进行的调查,提出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要全面落实国家政策,尽快将中学生体质与健康标准测试通过率纳入对重点中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对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太原市重点中学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形成一定的奖惩机制,加大学校阳光街运动的宣传力度,保证全体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学校领导要提高对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和支持力度加大对体育器材投入,完善体育教学设施、设备,选派专人负责阳光体育运动项目的日常组织与管理,将阳光体育运动与相关校园文化相结合,丰富阳光体育运动的活动内容,发挥体育社团和体育兴趣小组的作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提高素质 。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最终目标的全国性的学校体育活动 。2007年4月29日,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问题,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本文主要就从太原市重点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太原市重点中学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和太原市重点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管理三个方面对太原市重点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另外结合太原市重点中学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状况的结果分析,发现了太原市重点中学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还存在着组织管理不到位、宣传不够充分、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了解不够、学生运动时间不达标等问题,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道德教育-阅读摘编

胡雯雯

张正江在《试论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教育》(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36卷第4期)一文中指出,我国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许多不符合人的本性的现象。人的先天本性是自然现象,道德教育符合人的本性,就是符合自然规律。人的本性指人本来的、与生俱来的属性。从客观、中立、描述的角度看,人的本性主要是利己的,这符合进化论和分子遗传学理论。但利己有损人利己、利人利己和不损人不利人而利己等。普通道德所追求的就是利己利人。而且,“己”、“我”的界限不是绝对的,而是模糊的、交叉的。所以,从个人边界角度看,道德教育就是要扩大自我的边界,实现“大我”。在荀子、法家学派、基督教徒等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克制、消除、改造这种恶性,培养善性。但是孟子深刻地指出了这种道德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孟子认为,加工、改造人的本性,使之具有仁义等善性,这是不人道的,因为这违背了人的本性,没有把人当作独立的人来对待和尊重,而是把人当作教育者任意加工处理的原材料,把人当物、当工具,去实现教育者和社会集团的意图。所以,这是借仁义道德之名而摧毁仁义道德。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教育,就是要顺应、引导、利用人的本性。人的先天本性是生物现象。因此,道德教育符合人的本性也就是符合自然规律。而违背、压抑、禁锢、加工、改造人的先天本性,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是唯心主义思想。当今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效比较低,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不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教育违背了自然规律。

张正江还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平等协商、约定的。因此,应引导学生在建构道德中学习道德。既然人的本性是利己的,那么道德教育就是要消除、克制、改造人的利己性,培养利他性吗?如前所述,改变或消除人的本性,人将不人,因此是不人道的。人道的道德教育不是改造、压抑、消灭人的天性,而是要顺从人性、利用人性。但是,人的天性是利己的,如何顺从这种利己性呢?张正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符合道德本质的教育:追求利人利己,通过合作实现互惠共赢;二、从个人出发的道德教育:大我教育;三、在道德建构中学习道德。

 

 

 

 

数学应用与建模-阅读摘编

蒋纯婷

陈呈,王金才在《中学数学应用与建模的中新比较》(载《数学通报》,2017年第56卷第8期)一文中申明,此次的高中新课标将“数学建模”作为六个核心素养之一,特别强调了“数学应用与建模”。因此,将我国与新加坡中学“数学应用与建模”相比较,从中学习新加坡在“数学应用与建模”方面较好的措施,可以为本次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路,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考试评价方式等提供一些建议。

在课程设置上,我国和新加坡都没有专门的数学建模课程,这当然有多方面的考虑,建模是一项比较复杂、耗时的活动,在常规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具有难度。但是我国关于数学建模的实施方式比较单一且情况不好,甚至很多学校没有这方面的实践,而新加坡的PW是列入课程中的,不仅是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而且强调学科间的联系。

在教材处理上,两国的教材都包含非常规问题,可以用作应用与建模的素材,但都未标明是建模和应用的问题,需要数学教师自行对学生解释。

在教学策略上,目前国内对于数学应用与建模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大都停留在表面,比如怎么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大多是从大的方向上给出一些建议(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等,较理想的是师生共同讨论、小组讨论以及学生汇报教师点评),但是否得到实施还不清楚,而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基本上是针对具体数学模型而言的,几乎没有形成几种能够普遍适用、得到大家认可的。而新加坡在这方面就形成了几种得到普遍认可的教学策略,例如模型图法、PBL教学法以及框架法等。模型图法是新加坡针对数学课程中的问题解决提出的,自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成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特征,模型图法要求学生画出图片模型表征题目中的数量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PBL教学法指的是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在建模教学中可以采用并修改PBL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新加坡的研究者提出了多种用于中学数学课堂实施数学建模的框架,并基于所给的框架给出具体的建模的实例,以供数学教师学习以及加以利用,例如分析解释图表的五步框架法、Ang提出的框架以及Stillman等开发的框架等。

 

 

提升表达清晰度的写作教学策略阅读摘编

吴彧

当下初中学生在写作表达方面存在着或表达不清、词不达意,或华而不实、言之无物等问题。如何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写作教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者朱武英就唐海燕老师《学会写作:从含混到清晰》教学实验进行了问题分析、实验汇报。指出了为何学生经过作文训练,写作时仍然随心所欲,很少顾及行文的逻辑性及语段、语句间的内在联系的原因:从学生方面来说,审题不仔细,写作随心所欲;刻意追求华丽的语言,语句运用随意,导致语句表达似是而非,整篇表意模糊;忽略语言表达最根本的要求:准确、清晰。从教师方面来说,平时我只是简单地提出“表达要清晰”,却没有教给学生“清晰表达”的具体方法。

作者精心分析了课例成功的原因,并提出了帮助学生在写作中使语言表达更准确、清晰的教学策略。策略一:以读者意识为抓手,确保表达清晰;策略二:默会知识与明晰知识并用,强化清晰表达;策略三:发挥修改作用,提升表达清晰度。

 

 

太原市重点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摘编

陈曦

通过对太原市重点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调查表明太原市重点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内容较丰富宣传途径较单一学校组织管理有强有弱太原市重点中学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项目时间形式有限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重视不够学生学习负担重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鉴于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情况的监督学校加大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保证全体学生参与并选派专人负责日常组织与管理同时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调动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并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设施设备。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太原市重点中学学生体质与健康

研究结论与建议:

总体来看太原市重点中学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还存在着组织管理不到位

宣传不够充分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了解不够学生运动时间

不达标等问题影响太原市重点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有教育主

管部门重视不够没有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纳入对学校的考核体系中学校重

视不够 学生自身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负担重没时间参加学

校场地器材无法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缺少专人组织指导等。